中評社香港12月10日電/《大公報》今天刊登署名文章指出,日前,扁政府動用大批警察,封閉民主紀念館,強行拆除“大中至正”牌匾,激起護匾民眾通宵達旦在現場抗爭,也令民主紀念館成了不同意見民眾的一個戰場,相互間嗆聲、叫囂,還不時發生衝突。有記者在現場採訪時受傷,東森電視台記者還被捲入車底,受到重創。事件在島內引起震動,人們在譴責暴力的同時,也譴責扁政府的粗暴手段。阿扁罔顧民間不同意見和訴求,再次挑起藍綠之間、不同意見民眾之間爭鬥,造成流血,一塊牌匾將台灣撕裂,社會再次受到傷害。
糖衣裡裹“獨”藥
文章表示,阿扁不擇手段推動“去蔣”、“去中國化”由來已久,這種表面上反威權和清除舊時代痕跡的舉動,目的在維護所謂“台灣主體意識”,為推行其“台獨”路線掃除障礙。糖衣裹“獨”藥,其用心何在早已路人皆知。早前阿扁在其“電子報”上,發表題為《再見.蔣介石》的文章,就認為繼續保有“中正紀念堂”,不但反民主、反人權,更是反台灣。捍衛中正紀念堂絕對不是在捍衛什麼“古跡”,而是在捍衛蔣介石的神格地位,捍衛其背後所代表的大中國意識型態。這就充分暴露了阿扁強行拆除“大中至正”牌匾的真實意圖。
從今年五月扁政府強行將中正紀念堂改成“民主紀念館”開始,很長一段時間來,這個坐落在台北市中心,鬧中取靜,供人遊覽、休閒、舉辦娛樂活動的殿堂,就難有平靜的時候。藍綠兩大陣營纏鬥爭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擾攘之聲不絕,而這種爭鬥還集中表現為扁政府教育部與藍營執政的台北市政府之間的針鋒相對、各不退讓。在一系列“去蔣”、“去中國化”措施之後,中正紀念堂這個在扁政府眼皮底下的歷史遺留,自然成了扁政府眼中釘,不僅要改名、拆匾、最後要拆銅像,甚至連四周的圍牆也覺得礙眼。但由於泛綠陣營在“立法院”並不佔多數,執政的縣市也僅僅局限在南部那幾個縣市,扁政府心有餘而力不足,實施起來並不順利。
混亂中謀勝選
文章認為,選擇在這個時候再次觸動台灣社會的這根敏感神經,加大動作力度,甚至不惜引發社會動盪、政黨惡鬥、民眾抗爭,阿扁也是有其盤算的。“立法委員”選舉在即,大選即將來臨,留給阿扁的時間也不多了,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候出手,一方面是要製造對所謂“外來政權”的仇恨,乘勢打壓競爭對手,引發混亂,在亂中取勝;一方面是要強調所謂“主體意識”,假借“民主”之名為其“入聯公投”造勢。拆除“大中至正”牌匾明顯也是一項選舉的政治盤算,“教育部長”杜正勝和台北市長郝龍斌的正面衝突,所展示的正是阿扁、謝長廷與馬英九之間鬥智鬥勇的較量。
台灣“民主紀念館”廣場牌樓上的“大中至正”牌匾終於被強行拆除,換上了“自由廣場”四個大字。按照扁政府的說法,這是要與紀念館的取名相呼應,形成“民主自由”的意涵。然而,阿扁的這種冠冕堂皇,絲毫掩蓋不了其破壞台灣民主制度的劣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