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28日電/《大公報》今天刊登社評說,第三屆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發表其首份財政預算案,一如預料,贏得一片叫好鼓掌聲。高達四百四十一億的回饋:寬減薪俸稅、全年免差餉、綜援出雙糧、果金大利是,還有每家每戶電費戶口平白多了一千八百元……,如此名目繁多的回饋,不但豐厚,而且顯得多姿多采、熱鬧非常,令人有“喜上加喜”之感。
看來,曾俊華不但是理財高手,還是一位心理高手、公關高手;通過善用巨額盈餘,活躍了社會氣氛,注入了經濟動力,振奮了人心士氣,拉近了政府與市民的距離,令一千一百億盈餘發揮了“物超所值”的作用。
社評表示,預算案的廣受歡迎和好評,不僅僅在於“派糖”,不同階層市民都能從中受惠,而是預算案的確帶出了一個正面訊息,就是政府施政以民為本、福為民開,不是一句空話。
在預算案發表前,不同聲音或異議並非沒有,包括對“派糖”做法深以為憂、不以為然。但事實證明,政府以巨額盈餘的一部分適當回饋市民,把已經入庫的錢重新拿出來裝進市民口袋,是一項明智、合理之舉。
事實是正如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昨日所一再強調,“派糖”的說法其實並不恰當,“糖”本來就來自市民,“派”也只是“應用則用、用得其所”而已。另一方面,“派糖”二字也不足以概括預算案的主要內容,對此,曾俊華指出:盈餘將投放於四個方面:一是促進經濟和社會的長遠發展,二是支援弱勢社群,三是回饋市民、分享成果,四是未雨綢繆、應付挑戰,理念是清晰和全面的。要說“派糖”,這四點都是“糖”。
社評指出,要求將老人“生果金”由目前的七百零五元增加至一千元,是預算案發表前各方面比較強烈和一致的呼聲,特別是政黨議員,更揚言不加“生果金”就“不收貨”。結果,預算案只提出一次性的“生果金”發三千元。這三千元無疑可以令眾多基層老人高興一陣子,但確實沒有解決長遠問題,財政司司長也不可能獨力去解決這個問題。“生果金”問題的癥結在於,這七百零五元或一千元,到底是如一些人所言的純粹是“聊表心意”、“敬老”,還是作為老人生活的一種補貼?如果是前者,是否一千元代表比七百零五元更大的敬意?否則為什麼需要增加?如果是後者,那如李“超人”般比政府還有錢的“老人”,又那裡需要政府送他什麼生活補貼?
因此,此次預算案未有就“生果金”作出調整,可以原諒,但問題最終必須得到解決;到二○三三年,每四個市民中就有一個年在六十五以上可以領“生果金”,以七百零五元計算是九十七億,以一千元計算就是一百四十億。
同樣,預留五百億用作未來醫療融資改革的“準備金”,是有必要的,但未來的融資方案到底如何安排?看來政府和市民一樣,目前都尚心中無數。
社評表示,當前,政府和市民都正在分享千億盈餘帶來的巨大喜悅,但一“老”一“醫”,已經迫在眉睫,只有未雨綢繆、早為之計,才可以確保喜悅的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