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22日電/台灣資深時事評論員胡忠信今天在聯合早報撰文說,農歷春節前,發生了兩件與兩岸關系有重大影響的事件,一是來自台灣的“宇善號”,在航經亞丁灣時,受到中國大陸海軍的護航,被媒體形容為“兩岸六十年來頭一回”,顯示海基、海協兩會尚未針對護航展開協商,企業卻已先行。另外一件則更加震撼,台灣檢察官搜索“總統府”,羈押“總統府”專門委員王仁炳與前“立委”助理陳品仁,消息指稱兩年以來,王、陳兩人已洩露上百件機密文件予大陸,“總統府”內發現“共諜”,而且引來檢方搜索,也是六十年來頭一遭。
護航引起微妙互動
大陸海軍對台船的護航動作,立即引來美、中、台三方的微妙互動,美國在台協會(AIT)在消息批露後當晚即發表聲明:美方確曾與“中華民國”討論如何防範船只行經亞丁灣海盜搶劫等問題;任何船只在任何地點遇險并要求協助,美國海軍有責任提供協助。美方如此快速回應護航問題,并承認台美雙方曾磋商相關問題,顯示美方疑慮台灣往大陸太過傾斜,反之,台灣官方也順水推舟進行杠杆作用,在美、中之間進行“平衡外交”。
台灣“總統府”內部潛藏“共諜”,在兩岸恢複兩會協商之後,固然是尷尬之事,檢方大動作搜索“總統府”,象征意義大於實質,也就是向公務體系傳出信息,即使兩岸官方有所互動,但“准敵對關系”仍然存在,公務員不可失去“國家”忠誠度,否則依法究辦。王仁炳是前朝陳水扁執政時留下來的官員,“專門委員”層級所能涉及的機密還是有限,用“共諜案”羈押王仁炳,也是順便“清倉”,對陳水扁的“暗樁”進行小手術。
去年12月31日,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對台講話,一方面紀念中共“告台灣同胞書”三十周年,一方面是對未來兩岸關系提供新戰略架構。胡錦濤選擇“告台灣同胞書”三十周年發表談話,在時機的選擇上就有“凸顯時代意義”的統戰作用;進入了兩岸關系的回穩期,中共內部已凝聚了共識,加上陳雲林赴台簽署了四項協定,胡錦濤的“胡六條”就是要抓住戰略機遇期,希望構築與國民黨當局的互動新框架。
“胡六條”發布三個禮拜以來,台灣官方與國民黨黨中央一直沒有正式回應,原因很簡單:“胡六條”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論述,一如過去一貫的中共官方立場,始終毫無妥協餘地,正如基督徒對“一個上帝”的信仰,“一個中國”已成為根深蒂固的政治信念;也因為“一中政策”的不容協商,提出“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擱置爭議”、“互不否認”的馬英九政府自然不願立即回應,以免破壞了目前逐漸回溫的兩岸互動。
盡管馬英九以兩百多萬票之差勝選而出任“總統”,但國民黨、民進黨的兩岸論述南轅北轍,毫無交集可言,關鍵因素就卡在對“一中原則”的認知。馬英九在兩岸政策僅止於恢複兩會協商與開放大三通,如果再要往前一步,他就要顧慮民進黨以及民間的反應。2009年年底將舉行縣市長選舉,類似美國的“期中選舉”,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被指“太過往中國傾斜”,由於台灣內部沒有互信,兩黨關系幾乎是接近撕破臉,只差沒有翻桌而已。
雖然“胡六條”對“一中原則”的論述是“硬中更硬”,但在外交事務、軍事互信機制、經貿合作則展現了“軟中更軟”,傳達了非常清楚的信息:兩岸可在“國家”尚未統一情況下展開政治談判,甚至營造了兩岸官方領導人高層會晤的可能性氛圍;目前已運作順暢的海基、海協兩會協商,未來的議程有可能逐漸轉向政治化。就上述“胡六條”的善意與彈性,台灣官方了然於胸,在未來適當時刻會見機行事有所回應。
另一值得關注的是“胡六條”對民進黨的態度,將“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切割,“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我們願意作出正面回應。”這是中共官方首次表態願意與民進黨互動,雖然預設了前提,但正如“我們了解台灣同胞對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的感受”,顯示了“胡六條”的同理心與善意。然而,面對即將來臨的“世紀大審”陳水扁的貪瀆官司,加上縣市長選舉逼近,民進黨也不可能有具體行動與北京互相回應,以免雪上加霜的民進黨行情繼續被拖入穀底。
須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在陳水扁執政時代,台灣被視為中美關系的“麻煩制造者”,馬英九的“外交休兵”,避免兩岸進入“外交零和戰爭”,也使中、美兩國稍微放鬆了神經。但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也使美方有所疑慮,在亞丁灣護航事件上,美方急於表態綁住台灣;反之,台灣也多了在中美兩大之間運作的籌碼,馬英九政府將溫和、穩健地與北京、華府保持互信的建立。
由“總統府共諜事件”顯示,兩岸畢竟仍然處在“胡六條”所叙述的“敵對狀態”,中國仍有超過一千顆以上飛彈對准台灣,軍事互信機制(CBM)的建立有其必要,兩會朝政治性談判的方向,甚至簽署和平協議的可行性都是大勢所趨。“胡六條”的宣示是另一個轉折點,追求兩岸永久和平正是雙方的共同語言與願景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