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30日電/寒冬的太行山區河北涉縣,滿目蕭索,裸露的山體如往年一樣靜待著人們冬閑時節的裝扮。可是本該在田野忙碌的人們卻因為山西下交漳水庫的修建,斬斷了他們賴以生存的水源,都蜂湧來到縣委、縣政府,市委、市政府討說法,並準備不斷地擴充規模向省部委、國家“進軍”。
長城網報道,“短短的2個月,已經有4批200多人來反映情況。如果國家和省部委不採取果斷措施,以後恐怕會愈演愈烈,到時就是縣裡發動一切力量也難以制止。”涉縣信訪工作人員一邊耐心地做著群眾工作,一邊拿出漳河沿岸16萬群眾的聯名書說,本來平衡的用水環境,就因為山西打著修建澤城西安水電站的旗號,不顧中央部委的規劃、阻攔,違法強行修建下交漳水庫攔截清漳河全部水源,直接斬斷了下游涉縣40萬人的“命脈”,間接影響到邯鄲、冀中南地區的發展和群眾的生產生活。
那麼山西是如何違法興修水利?下交漳水庫的修建會對下游造成什麼影響?面對水利部海委的阻攔,山西又是怎麼做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進行了走訪調查。
【質疑】
擱置60年的修水庫設想今朝假借建水電站之名實現
國家《水法》第二十條規定:“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堅持興利與除害相結合,兼顧上下游、左右岸和有關地區之間的利益,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並服從防洪的總體安排。
清漳河發源於山西,流經河北、河南等地,是一條跨省河流,清漳河水源是上下游共享資源。早年因搶水問題,三省之間就小有摩擦。在上世紀50年代,錢正英任水利部部長之時,三省為了各自的發展都規劃了水庫,當時山西省規劃的就是下交漳水庫,河北省規劃的是劉家莊水庫和匡門水庫。為了論證水庫的可行性,錢部長親自帶人沿漳河進行了考察,發現清漳河上游開發力度大,徑流小,下游常出現斷流現象,最後得出結論:如果在沿線再建水庫,簡直就是胡鬧,因此各省修建水庫的設想只好不了了之。
水庫設想破滅後,山西省並沒有放棄利用地處上游之便,對水的開發利用,轉而修建各類蓄水工程,攔截了絕大部分徑流,磁縣觀台站實測的水文資料就是最好的佐證。據資料顯示:1965年以前20多年清漳河的年均徑流量為19.6億立方米,1981—2000年20年平均徑流量為3.56億立方米,造成這一巨大的差距,降雨量年均減少5%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實測徑流減少80%就充分反映了上游用水量巨增的事實。如今,山西境內對清漳河的開發利用已高達81.4%,遠遠超過了國際40%的標準徑流極限值。
儘管大幅度開發利用了清漳河水資源,但山西方面仍未放棄修水庫的設想,上世紀70年代,他們又規劃設計了澤城西安水電站,1986年列入了國務院《海河流域綜合規劃》。按照規劃,他們應該建設水電站,並且在建設前必須報經水利部海委審查並簽署水工程建設規劃同意書,對清漳河下游河北省等有關地區的影響作出定量分析,同時根據《水法》第十九條的規定,應當徵求河北省水利部門的意見。但是由於他們知道自己是假借建澤城西安水電站之名建設下交漳水庫,既違反了國家水法,又不符合國家規劃,所以只好對這一投資高達10多億元的大項目偷偷摸摸開工。
對於澤城西安水電站和下交漳水庫是一個項目兩個牌子的說法,左權縣委書記孫光堂在2009年7月28日在全縣上半年經濟分析會上的講話最好的證明,他說:“……西安水電站(二期)工程,也就是我們過去所說的交漳水庫,現在已經開工建設。”另外,澤城西安水電站建設的位置和規模、建設方式也都是有力的現實佐證。
眾所周知:建電站和修水庫雖然同為水利工程,但在對水的開發利用上是不同的。電站是徑流引水式的,是暫時把水蓄起來,發電後繼續放到下游,並不影響下游的生產生活。而水庫卻是把徑流全部攔截住,澇時放,旱時存,嚴重影響著甚至扼殺了下游的生存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