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7日電/聯合早報網刊登評論文章說,導致當前房價非理性瘋狂上漲,有兩個關鍵性因素,一個推波助瀾因素。至於炒房團和原住民,一個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正常逐利行為,一個是大拆遷背景下因地段因素獲利群體,與房價無關。
文章說,先來看看兩個關鍵性因素。第一大因素是中央與地方的財稅制度,導致地方大部分收入被中央抽走,建設資金出現虧空,不得不靠賣地來補充地方政府收入。尤其是在當前唯GDP主義的大環境下。任期短暫的地方官關注的是如何在任期內讓當地經濟出現更多亮點,以求個人仕途更大發展。再有,地方很多社會開支,包括教師開支等,也都是地方承擔。在中央抽走大部分前提下,地方為了保障收支大致平衡,只能靠賣地來解決此問題。因此,地方政府賣地,固然值得指責。但是,當前中央和地方的財稅體制,是地方政府不得已賣地之主要原因。
第二大因素是中國普遍性的投資環境太差,沒有任何一個領域能和房產的回報率比。筆者曾經和一位美國二手房中介人士聊過,他告訴我,美國的房產回報率一年也就在8%左右,和投資其它實體領域比,是屬於非常低的回報領域。因此,在美國,大家紛紛把錢投往實體領域。因此,美國經濟雖然陷入金融危機,卻不是經濟危機。中國恰恰相反,為何大家都把錢往房市裡砸呢?因為沒有別的領域有房市如此回報之高。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民營企業得到迅猛發展,那個時候是他們的黃金時期。但是進入2000年以後,融資困難、企業發展範圍受限、政府管理趨嚴,以及勞動力成本逐漸上升等諸多原因,導致中國實體經濟越來越難做,大家有錢都把錢投到房產中去。從個體的角度看,這是個體財富急劇增長的故事。但是,從國家的角度看,照這樣發展下去,大家都把錢投到房市裡,國家的實體經濟將崩潰,整個國家的民眾都要跟著倒黴。
國企、央企推波助瀾
文章指出,推波助瀾因素是經營能力差又無改革進取之心的國企、央企。他們通過三重渠道對民眾進行剝削。首先,他們通過在股票市場募集民眾資金;其次,他們通過從政府救市資金裡獲取高額貸款,而這些貸款基本上都是屬於普通納稅人所繳納,現在變成了國企、央企投資房產之“武器”;第三個渠道,他們拿到這些資金後,不去想如何改善自己經營管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是跑到全國各地和民企爭地、爭利,直線拉高各地地價、房價。在他們帶領下,各中小房地產商,也開始想出各種辦法來提高房價,獲取更多利潤,比如捂盤、借機提高房價銷售等。
至於炒房群體和原住民這個兩個群體,房價高與他們無關,雖然他們也是房價高企的獲益者。炒房群體是因為他們手裡有資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投資給帶來最大回報的領域是逐利的正常行為,無可厚非。在美國,因為房產回報率低,實體回報高,所以,投資資金都湧向實體經濟,推動美國經濟向前發展。在中國,房產投資成為所有領域風險最小、利潤最高的投資活動。至於原住民,就更與高房價無關。他們原本就是城市某個地段的普通居民,只是所住地段很幸運的成為城市開發、拆遷的範圍,在地價、房價逐漸走高背景下,他們的拆遷補償款也隨之升高,這是必然的事,他們應得的經濟補償,怎麼能與房價高企掛上鈎呢?!
文章說,最近,面對大眾紛紛指責,國資委宣布28家央企退出房地產行業。這是好事,但只是控制房地產市場正常發展的第一步,因為,真正關鍵是要創造一個健康的市場環境,讓大家有領域可投,有利潤可收,引導大家往其它領域投資,實現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對資源的最佳配置。政府把環境打造好了,民營企業融資不再困難,經營活動變得更加單純、自由,投資領域也進一步放開,資金自動就會轉移到實體經濟中去。這樣的話,是房地產的幸事,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幸事。
最近讓人高興的是,中國政府開始認識到這一點,宣布放開部分國有領域,容許民營企業投資。這是值得肯定和高興的事情。國家資本可以把控一些關係國計民生領域,但決不能與民爭利。國企不能利用自身壟斷優勢賺取非經營性高額利潤。政府應該嚴格監督地方和部委的執行力,不要被利益群體所牽絆,導致政策走樣或落空,要實現真正的口惠實至,為創建一個良好的國民經濟發展環境而努力。
最最關鍵的是,中央、地方的財稅制度要改革,賦予地方更多的合理財政來源,而不是靠賣地來創收。這是拉高房價的最直接因素,地價高了,房價自然就高了。此外,是要改變當前唯GDP主義的政績觀,如何為當地民生更好的服務,用科學發展觀來衡量地方官的政績等等。這些,都是當前房地產市場向健康方向發展的關鍵因素。當然,這些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因素,需要中央政府統籌安排,協調處理。
文章指出,要想控制房價,保證房地產市場合理、健康發展,控制源頭不在房產市場,地價只是表象。地方政府為何賣地、資金為何都往房產領域投?探尋這些現象的根本之源,從根子上著力,才能真正消除中國當前房產市場的隱患和作惡幽靈,推動房產市場健康向前發展,回歸國民經濟序列常態。(作者任職於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