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日電/文化學者朱大可先生,在接受文化媒體採訪時,談到目前純文學期刊生存困難,而像郭敬明的雜誌屢登榜首這種現象時認為:郭敬明的雜誌不能叫文學期刊,它有一個文學的面貌,所以被誤認為“小說”,但它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只能稱作“大眾讀物”或“類文學讀物”。把這樣的東西稱之為文學,是對文學的不恭。當然,讀者需要這樣的類文學快餐。在捍衛文學尊嚴的同時,我們也應尊重大多數人的文化選擇。
這段評論在分析文學發展的現狀、大眾文學的興盛和讀者趣味的變化時,指出了這樣一種文學閱讀的現實,這就是現在圖書界暢銷的或者大眾讀者所廣泛閱讀的,是以文學名號或者文學的面貌出現的“讀物”為主,而文學、文學作品或者真正的文學的閱讀,則越來越不足,越來越少……這可謂觸及了當今文學界、閱讀界的這樣一個尖銳的現實,就是文學在日漸沒落,各種各樣的“讀物”泛濫、風行。
真正的文學、真正的文學閱讀的失落、沒落,在不同的文學歷史發展時期,都能很輕易地找到這樣的例子和事實。而今天,現實的文學環境、閱讀潮流,也的確正是這樣的一種情形。有的讀者說:現在每個人都聽到了更多的聲音,從各個方向傳來;也看到應接不暇的畫面,包括新產品廣告、電視新聞、肥皂劇……商業利益制定的潮流將人變成附庸;世界成了各類大潮流、大事件、大人物和抽象數據理論構成的龐然大物。迷失、空虛占據了披著虛榮外衣的人們。而我們聽到的發自心靈和靈魂的文學的聲音,卻日漸稀少。我們即使談論起文學來,也是最關心文學能賺錢嗎?能助買下房子、車子以及名牌手表嗎?能成為股市大戶、炒樓金主以及豪華會所裡的VIP嗎?要閱讀文學,現實已經難以提供,真正的文學已經變成了傳統、經典;文學的營養和食糧,只存在於過去,現實的靈魂的原野則是一片荒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