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以鬯在夫人陪同下接受記者采訪。
|
中評社廣州7月21日電/劉以鬯是誰?如果你從未聽說過這個名字,那麼,你至少應該看過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和《2046》。這兩部膾炙人口的電影就是以劉以鬯先生的小說《對倒》和《酒徒》為藍本拍攝的。2010年,劉以鬯先生被推舉為本屆香港書展“文藝廊”的年度文學作家,以表彰其對香港文學做出的卓越貢獻。據悉,這也是香港書展舉辦21年來,首次設立該項目。
書山有路:
一日萬字的勞動模範
兩個長篇:《酒徒》和《陶瓷》;四個中短篇集:《天堂與地獄》、《寺內》、《一九九七》和《春雨》;三個文學評論集:《端木蕻良論》、《看樹看林》和《短綆集》;以及一本《劉以鬯選集》。此外,還有幾本翻譯小說。這就是91歲的劉以鬯交出的成績單。當然還有大量的其他文字。所以到現在,就連劉以鬯本人也數不清,他到底寫過多少文字。但是,有一點,他是不會忘記的。在採訪中,他回憶說,自己曾於上世紀60年代,同時撰寫13個專欄,日產量可達1.3萬字。
數據統計顯示,這位被圈內人稱為“匯豐作家”的老先生,目前共寫作了六七千萬字。如果用1970年來平均,平均每年要寫100萬字,每月要寫9萬字,每天要寫兩三千字。一天兩三千字不算多,1970年7000萬字就不能算少了。他對記者說,自己每天經常要寫六七千字,多的時候要寫1.2萬字。雖然創作的文字數量多,但是,劉以鬯出版的書卻不多。大量作品到哪裡去了呢?答曰,被作者自我淘汰了。
在採訪中,劉以鬯自稱是個“寫稿匠”,又自稱是個“流行小說作家”。為了取得稿酬,維持生活,他曾寫了大量流行小說給報紙副刊連載,只有極少數後來才出版成書。連載小說一般都是長篇,劉以鬯在出書時不惜大刀闊斧,把它們改寫為中篇甚至短篇,大量文字被精簡掉,更多的是被他稱為“垃圾”而整個地丟掉。不像一些作者,寫一部出一本,每寫必書,從不割愛。劉以鬯真是舍得自我割棄的。如中篇小說《對倒》,短篇小說《珍品》,都是由長篇連載改成中、短篇的。
勇於創新:
用實驗的方法寫小說
劉以鬯是最早採用意識流手法的中國作家之一,他的《酒徒》被稱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大體寫作於1962年)。內地近年也有用意識流寫小說的了,但比起《酒徒》來,遲了20年!《酒徒》可以說是首開風氣之作。小說是用第一人稱來寫的,主角的酒徒是一位作家。做過文藝副刊編輯,辦過專業文藝書籍的出版社,到過南洋辦報,回香港後為稻粱謀,寫起流行小說,寫起武俠小說,寫起黃色小說來。這樣的經歷使人似乎看到了劉以鬯自己的影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