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華夏時報刊載中國政法大學資本研究中心主任劉紀鵬、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 劉妍的文章分析中美匯率博弈的兩難選擇,內容如下:
一
9月24日美國參議院籌款委員會通過了針對中國的對匯率操縱國進行超越WTO協定的報復草案,其中四點特征無一不適用於中國。若中美兩國繼續這樣對抗下去,看來美國眾、參兩院通過這一報復草案以及奧巴馬總統簽署這一草案只是時間問題。
而就中國來說,如果讓步,那將意味著什麼呢?一個月來,為求得中美兩國之間的妥協,中國政府已經進行了較大的匯率政策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在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從6.82:1快速上升到6.69:1。從絕對值上看,升值了0.13元,而從相對比率看,升值了1.95%。我們不要小看這0.13元,如果從目前中國外匯儲備高達2.45萬億美元的角度進行測算(本文未考慮美元和其它幣種匯率貶值因素),這0.13元、1.95%的升值,給中國帶來的匯率損失高達480億美元,約合3100億人民幣。
480億美元是什麼概念呢?按照一架416座的波音747飛機價值2.2億美元計算,這480億美元可以買218架波音747飛機。而從中國出口的實際情況看,平均出口6億件襯衫的創匯才夠買一架波音747飛機,相當於我們要縫制1300億件襯衫才能換來購買這218架波音747飛機的480億美元。而1300億件襯衫相當於我們給3億美國人平均每人白白贈送436件襯衫。而這一切又以中國工人低廉的工資、社會環境的污染、企業高能源和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中國人在產業鏈的低端給全世界當加工廠,給美國和歐洲發達國家打工,一分錢一毛錢掙得的血汗錢,就這樣在國際金融主導下的產業分工中,白白送給了美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