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香港與台灣誰是“示範單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1 16:20:15  


  中評社香港8月1日電/很多港人仍然相信香港在扮演一個對台“示範單位”的角色,認為當年鄧小平以“一國兩制”國策和一系列特殊方針解決香港問題,除了以此使香港回歸後保持穩定繁榮,還著眼於香港對台灣的“示範單位”作用。

  香港信報今日刊登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助理研究員劉方的評論文章稱,如果香港能夠“高度自治”,台灣當局和民間或許會接受“一國兩制”的安排,實現和平統一。這種信念有幾種功能。它使我們相信自己仍然有特殊的利用價值,因此“阿爺”仍然會哄著我們。同時,它成為我們爭取政治改革時的一種策略資源:既然台灣已經“民主變天”,無論是民進黨還是國民黨,都認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香港要繼續當示範單位,民主進程首先就要趕上台灣。

  台灣人可“體制內就業”

  事實上,這些年來中央已經開始淡化香港是台灣“示範單位”的說法。八十年代到現在,香港跟台灣的社會狀態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香港九七回歸後“港人治港”的這些年來,經濟衰退,亂象紛呈,出路似乎只有逐漸融入中國內地。這個局面和未來前景對台灣來說不但毫無吸引力,而且增加抗拒感。台灣方面,跟大陸尤其是福建的互動一天比一天強,在很多方面,甚至走在香港前面。

  港人關注區域發展,一般著眼點都在於“珠三角”與“長三角”的比較。但若論“境外”與“大陸”的融合趨勢比較,關注點應當在“閩台”。回歸了祖國的香港與廣東省的“粵港融合”,跟還沒有統一的兩岸的“閩台融合”,究竟分別是什麼?

  我們先不要比較港企和台企、港商和台商,也不要看港台兩地跟大陸不同的文化親和性;我們可以先看看“體制內就業”這個問題。體制內指的是國企、事業單位和公務員體系中擁有正式編制的工作崗位。由於路徑依賴的原因, “體制”在“社會主義”大陸擁有特殊的重要性。

  文章稱,在大陸,民營企業在八九十年代曾高速增長,吸引了大批年輕人“下海”。當年,最優秀的學生都不願意去政府機關。到了九十年代末,始終未獲得與央企、外企同等超國民待遇的民企在“國進民退”的浪潮中,卻逐漸淪為弱勢群體。到了2008 年的金融危機,大家才愕然發現,國企的抗風險能力才是最大。當外企、民企在頻繁裁員減薪的時候,一些國企反而增加了福利。

  國企工作相對輕鬆,工資看似不多,但非工資的補貼、福利和特權卻甚高,已成為年輕人的熱門選擇。

  2011 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逾140萬,是2009年以來連續三次超過百萬,競爭最激烈的6 個職位考錄比例超過3000比1。

  本年年初,《南方周末》有篇專題叫《年輕人,到“體制內”去》,就專門描寫了現在年輕人的就業偏好以及其背後原因。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