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3日電/“開會發言不抽名煙;出席會議不戴名表;基層視察不打雨傘;災難發生不露笑容;突發事件不當新聞發言人”這是近來微博上流行的“官場新十大警示”。
據瞭望雜誌報道,“經驗之談”看過此段子的公職人員普遍如此回答記者,因為每項“警示”背後,都有著名網絡公共事件的影子,在調侃戲謔中,形象地展現了互聯網時代對於幹部帶來的壓力與轉變。
近年來,互聯網對於公共事務和政策的影響日益深入,基層黨委政府承受來自虛擬世界的網絡壓力與現實社會的發展壓力雙重考驗。面對“網上被罵,網下加壓”的境況,在基層幹部中出現執政能力的“短板”現象。比如,網絡“恐懼症”與“麻木症”並存,要麼把網上輿論視為洪水猛獸,想當然地進行堵、封、瞞、蒙,結果往往適得其反;要麼漠視網上民情而反應遲鈍,貽誤引導和處置的良機,導致“小事情”演化為“大事件”。
網絡“恐懼症”與“麻木症”
針對一些地方出現政府相關部門前後說法不一、官方消息頻頻“翻案”等網絡公共事件,復旦大學輿情研究中心主任朱春陽認為,這暴露了“網絡恐懼症”給政府公信力帶來的巨大損害。在成千上萬的網民“網絡圍觀”與“人肉搜索”的情況下,沒有人或部門能只手遮天,掩蓋真相,堵、封、瞞、蒙的手段只會讓政府部門為個別問題付出了整體公信力的代價。
“對互聯網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懼與畏難心理,是當前幹部群體中較為突出的問題”。多位接受記者採訪的互聯網管理部門官員坦言。
重慶市去年在一千多名領導幹部中進行的調查顯示,在“與網民在線交流有哪些顧慮”的調查選項中,21%的人擔心“說錯話表錯態”,42%不能接受“網民謾罵和嘲諷”,12.6%擔心“被當面舉報和質疑而難堪”。
“與網絡‘過敏’相對的是,一些部門和官員對網絡完全‘脫敏’,對網絡輿情麻木遲鈍。”研究網絡輿情的學者指出,無處不在的網絡實際已打破了傳統的輿論生態,即使是過去認為的一些“冷門”部門也可能一夜之間成為輿論中心,缺少應對意識與經驗讓它們往往“被動挨打,步步被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