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6日電/近年來,中國企業越來越多地“走出去”,學生越來越多地“留出去”,公民越來越多地“游出去”,機構越來越多地“辦出去”,商品越來越多地“交換出去”。然而,中國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商業、學習、旅遊活動中遇到越來越多的非商業性風險,如遭遇戰亂甚至恐怖襲擊、貨物被扣押、財產被沒收、店鋪被哄搶和焚燒、遭遇搶劫、被綁架扣為人質、因刑事犯罪的意外傷害、因突發公共事件的意外事故以及不可抗的自然災害等。這表明非傳統安全問題正逐漸成為中國公民與法人在海外生存發展的重要威脅,也表明中國應當更加重視對這類新的非傳統安全威脅的應對。
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餘瀟楓和浙江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講師甘均先在環球時報發表文章稱,最近中國人在蘇丹、埃及接連被綁,引發廣泛關注。像此類關係“人身安全”的非傳統安全威脅,共同特征有:非軍事性、跨國性、普遍威脅性、不確定性、常需多國行為體共同協力解決等。
中國外交的宗旨是“以人為本,外交為民”。在重大危險時期,中國政府的撤僑行動是十分成功的。但中國走向世界所帶來的一大問題是:公民不斷增長的安全需求與政府領事保護資源相對短缺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中國對海外公民的領事保護在人員、機構和資金上存在嚴重不足。因此,我們要學習各國在保護海外公民與法人上行之有效的做法,如英國駐外使領館設專門的“安全風險協調人員”,美國在建交國的某些城市設立領事館並劃定特定範圍的領事業務行政區以提供領事保護,日本在外務省領事局設立“海外國民安全科”專門負責海外日本人安全保護以及相關政策和措施制定。許多國家還鼓勵保險公司提供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人身損害和財產保險。
與此相應,中國政府部門應加強領事保護機制建設,為中國公民和法人提供預警信息,為中國人隨時隨地無限制地獲得世界各地的安全提供方便。中國外交部網站上已設有“海外安全動態”欄目,不間斷地播發領事安全信息。教育部、商務部、國家旅遊局等也通過多種形式發布涉及主管業務範圍內的海外安全信息。中國外交部還參照國際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建立了海外危機快速反應機制。當前形勢下,應深化這一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