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6日電/“2010年中國近六成捐款流入政府、慈善會及紅會系統中,只有1.3%的捐款到了慈善會之外的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和福利院,而即使在這1.3%的捐款接收部門中,仍不排除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組織。”網上曝出的這則新聞日前引發廣泛關注,就此,人民日報記者採訪了民政部有關負責人,並就《2011中國慈善捐助報告》採訪了發布者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
民政部門在特定情況下可以接收救災捐贈
目前,民政部只有各級民政部門接受捐助的數字,尚未建立起面向全社會所有捐助行為的監測和統計。據民政部有關負責人介紹,網絡的數據是準確的,但是劃分對比方式不盡合理。實際上,在所有接受捐贈的主體中,各類基金會接收捐贈占比最大,為全國總額的34.8%;慈善會系統次之,為22%;民政部門占比為20.6%;除民政部門外的各級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占比8.97%;紅會系統占比為6.68%。此外,其他社團、民非組織、福利院以及文體衛生機構等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民政部有關負責人說,民政部門在特定情況下可以接收救災捐贈,2010年度我國自然災害多發,社會捐贈數量相對較大,客觀上使得民政部門接收的社會捐贈較多。
民間公益組織面臨兩極分化
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劉佑平認為,政府對注册的民間公益慈善組織的政策越來越趨向公平,政府背景的公益慈善組織一家獨大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但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也面臨著兩極分化的問題,專業化能力、治理能力、公信力比較強的民間公益組織不斷壯大,另一些基層民間公益組織則日益生存困難。劉佑平認為,總體而言,與發達國家成熟的公益組織相比,目前我國公益慈善事業整體上還處於初級階段,大約還有三四十年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