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5日電/蘭考大火發生迄今已有十餘天,袁厲害凄厲的哭喊聲與蘭考官員冷冰冰的卸責之詞仍在我的腦海裡激烈地碰撞。袁厲害收養孤兒在火災前、火災後均有著巨大的爭議,所不同的是,火災前,質疑聲居多,比如懷疑她以孩子斂財、詐捐甚至賣孩子,當然,所有的質疑均沒有證據,彼時,人們震驚於她給孤兒們提供的生存環境之“惡劣”,並因此難以置信於善心的純粹。
新民周刊報道,袁厲害原本對這些質疑並不懷有芥蒂,她樸素地堅持做著她想做的善事,不過,形勢在火災發生後發生了逆轉。首先是,原先的懷疑者多開始轉為同情、敬佩,將不滿與怒火撒向了蘭考縣有關部門與官員。如果說以前的報道有妖魔化袁厲害的嫌疑,那麼火災後的報道亦有將袁厲害神化的跡象。
依照我的調查採訪判斷,袁厲害遠沒有外界所想象的那麼複雜,她就是一個普通的農村婦女,如果不是她過於肥胖的體型,在蘭考縣城的人流中,你都不會注意到她的存在。
袁厲害最初收養孤兒不過是出於善心的衝動,25年來的人生軌跡絕非她當初有意設置。我一直認為,能執著地幾十年做一件事的人,性格總是有些固執甚至偏執的。袁厲害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有了第一個,從此她便無法止步,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棄嬰越積越多,如果她不收養,孩子們只有死路一條。至今,她的口頭禪仍是:一個生命,難道你就看著丟在街頭?我是不忍心的,我得管。
因為收養孩子,加之家境窘迫,更因為無暇疼愛自己親生的二子一女,袁厲害的夫妻關係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隔閡,並分居至今。所以,袁厲害是一個生活、情感並不如意的人,她的子女至今因此對她耿耿於懷。她的朋友也告訴我,事實上,袁厲害的情感轉移了,這些孤兒已經成為了她精神的寄托,收養棄嬰也成為了她的生活,你可以說成,這就是她活下去的動力。她的朋友也認同我的觀點,認為袁厲害在收養孩子的問題上是有些偏執的。
毫無置疑,她是偉大的,偉大總是要有一個參照,那就是包括地方政府與你我在內,因為我們本該做的或者可以做的,最終都沒有像袁厲害那樣做。但我要說明的是袁厲害絕非衝著“偉大”二字而去。有人做,就有人說,袁厲害愛心無限,但能力確實極其有限,因此當人們看到那些孩子蓬頭垢面、與垃圾為鄰,與貓狗為伴,尤其是死亡後隨便挖個坑一埋,甚至於直接扔到垃圾堆時,必然對她產生質疑。質疑也有一個參照標準,在所謂的正常人看來,收養孩子是有一些硬性指標的,通俗點講,得讓孩子們體面地活著,而不是照片中透露的那樣“命若垃圾”。
我說了,袁厲害是一個能力極其有限的人,她的有限體現在她收養能力的有限以及慈善管理意識的有限。
在收養能力上,你能指望一個連填飽肚子都要去費勁心思的農村婦女做到怎樣的水準?袁厲害的女婿郭海洋哭著回應質疑:你別光質疑呀,你來做做試試?你有條件,你幹嘛不幫孩子們?
可以說,袁厲害與她的孩子們一直在死亡線掙扎,這種情況下,我們尊嚴、體面的要求未免顯得太過苛刻與不盡實情。或許當你看到袁厲害親生兒女家的邋遢,你就能理解臟對一個進城的農民家庭而言,壓根就是一個習慣,而不是一個問題。
至於慈善管理的能力甚至意識,袁厲害可以說毫無,比如,這麼多年來收養了多少孩子,又有多少死亡、埋在哪裡?收到多少善款,怎麼用的……她統統沒有記錄,至今也說不清,原因很簡單,她是文盲,更不知道做慈善該怎樣做才能公開透明,怎樣應對日後的悠悠之口。我問過她這個問題,她說她光想著怎麼養活這些孩子,哪料到外界那麼多想法。公開、透明,其實某種程度上既是對慈善組織應有的規範要求,但在袁厲害看來主要是做給外人看的。
而她做善事只是做給自己的良心看,更何況,這麼多年來她並沒有收到多少外界的捐助,也並不是那麼迫切地需要對外界交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