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6日電/中國是世界第一快遞大國,快遞業在服務百姓生活、拉動消費方面的作用凸顯。十三五期間,快遞業有哪些發展目標?在惠民生、促改革等方面如何拓展?中國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6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獨家專訪。
“目前,快遞企業前8名市場集中度達77%。全國平均每天快遞業務量有七、八千萬件,以7億城鎮常住人口計算,相當於10人中就會有1件快遞。”馬軍勝用一連串的數字給記者描述了快遞業的現狀。
馬軍勝介紹,從2007年開始,快遞發展曲線和電商崛起高度吻合。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修訂施行,首次將快遞業務納入郵政業調整範疇,明確了快遞企業的法律地位。7年來,快遞業年平均增速均保持在50%以上,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匹“黑馬”。
2015年中國快遞年業務量達206億件,“這意味著每10元的社會零售額中,有1元是快遞支撐的。”馬軍勝說,2015年,社會總零售額30萬億元,快遞支撐網購金額3萬億元,佔據了10%的份額。在珠三角地區,網購交易額甚至佔了社會零售額的20%的份額。
馬軍勝同時表示,不可否認,快遞、網購的興起對傳統模式帶來影響。“快遞、網購的興起,促進線上線下聯動,倒逼傳統模式改革,這就是促改革方面的作用。”
“快遞下鄉、農產品進城,這個雙向流通就是供給側改革的一個很好注解。”馬軍勝說,隨著“快遞下鄉”在全國廣袤農村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農特產品進入到城市消費者的家庭。農民群眾的致富渠道得到拓寬,進而又提振、激活了農村的消費潛力,一條良性迴圈的路徑已被打通。
2014年1月4日,國家郵政局正式決定推出“快遞下鄉”工程,到2015年底全國農村覆蓋率達70%,快件量收投超過50億件,帶動農副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超過3000億元。
“按全國4萬個鄉來算,覆蓋了2.8萬個鄉,5億農民享受到網購的便利。”馬軍勝表示,“快遞下鄉”的意義,不僅在於為農民群眾送了多少包裹快件,而是讓偏遠地區的農民和城市消費者一樣享有網購的便利,促進了消費公平,是一項真正的民心工程。
“預計到2016年底,全國鄉鎮快遞服務網點覆蓋率將達到80%。”馬軍勝透露。
馬軍勝說,中國快遞業務量位居全球第一,但運行效率和效益不高,缺少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企業。十三五期間,要打造具備國際競爭力的航母級快遞企業,擴大快遞有效供給,帶動快遞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加快快遞供給側改革,就是要以市場化需求為導向,按需而變,按需調整。”馬軍勝說,要推進快遞服務向多元化、規範化、精細化發展,拓展倉儲、冷鏈、金融、保險等一體化增值服務。提升航空運能,加強郵政業與交通、海關的啣接,推動快遞企業走出去。
馬軍勝介紹,在未來五年,郵政業全行業將累計新增就業崗位100萬個以上,年服務用戶超過千億人次,行業業務總量和收入超越1萬億元,支撐網絡零售交易規模突破10萬億元,行業收入佔GDP的比重達到1%。
“到2020年中國快遞年業務量要實現500億件目標,按現在的速度發展,這個目標有望提前實現。”馬軍勝對未來充滿信心,而他更看重的,是快遞業發展品質齊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