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讓文物“活”起來應從多途徑出發
http://www.CRNTT.com   2018-03-11 00:33:26


  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網評:讓文物“活”起來應從多途徑出發 

  來源:光明網  作者:曹斌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先秦考古教研室主任 
 
  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王春法表示,全國各地有上百萬件珍貴出土文物長期積壓在各級各類考古發掘單位,文物資源閑置情況嚴重,應採取得力措施讓文物“活”起來。
 
  確實,文物“沉睡”庫房是一個不能回避的現象,不僅是考古發掘單位,各大博物館同樣存在,區別只是在於文物的類別和品級。考古發掘單位庫房更多的是陶片、瓷片等為代表的生活日用文物,各大博物館庫房主要是藝術和市場價值更高的文物。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已於2016年12月結束,從以往的經歷判斷,各博物館陳列展覽的文物可能只占到保管部庫房的很小一部分,大量珍貴古代文物仍然在“沉睡”著。
 
  要想讓文物活起來,博物館和考古發掘單位產生良好互動是必要的。首先,博物館可以將保管部庫房的珍貴文物調動起來,考古發掘單位亦可整體移交一些庫房中的古代生活日用文物。完整的中國故事是由“珍稀”的禮樂器和“大眾”的生活日用器共同構成,以往博物館的陳列比較弱的正是中國古代日常生活秩序的展示,例如古代中國人做飯、日常飲食所用器具等。
 
  另一種考古發掘單位和博物館聯動的直接形式,是博物館人員可以主動參加到考古發掘中來。我國一線考古發掘人員相對短缺,很多考古單位的年輕工作人員經常一年11個月都在野外從事發掘,而繁重的考古發掘還只是第一步,後面還有更重要的文物拼對、修復、整理,以及考古報告的撰寫,而這期間還需要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文物和遺存進行信息提取。從上世紀60年代新考古興起後,考古單位都在有意識地組建跨學科的考古隊伍,但目前為止少有博物館的人員加入。博物館的人員每年若能有2-5個月參與考古,就能切實實現考古發掘單位與博物館的互相學習。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