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新聞將北大、清華這兩所中國頂尖學府再次捲入“地域歧視”的雷區:幾個月前,清華、北大先後允諾,將在北京地區减少高考招生計劃投放。然而,承諾卻與現實大相徑庭。據媒體報道,清華今年在京總擴招達45.3%,北大今年在京一批次擴招達33.6%。
對於這樣的“逆勢而為”的做法,京城兩大名校自毀承諾,意欲何為呢?對此,兩個名校相繼給出了回應,一方面對輿論熱炒兩校在京城超高的擴招比例,表示極大的委屈,認為這是計算方法的問題。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內與實際錄取人數出現偏差,並不奇怪,而來自清華的回應更讓人“耳目一新”:考生報考活躍,生源質量較好,所以要在北京擴招。
在消化兩校令人費解的回應之前,有一個必須釐清的事實是:北大、清華雖然坐落京城,但它們是全國人民的高校。按照清華大學的回應,在京錄取人數之所以大幅擴招,乃是因為“包括了小語種、降分錄取的自主生、文藝特長生、體育特長生、體育高水平運動員等”,如此說來,人數激增倒是可以理解了,但是接下來的疑問是,為什麼這些自主生、特長生、運動員等要從北京生源中產生,而不是從各地產生呢?當然,並不排除有其他省份的特長生、運動員也被寵幸,但是其他省份顯然沒有與京城同樣的入選機會,當機會不均等了,再令人信服的理由,都是蒼白無力的。
清華宣傳部負責人的“生源質量好說”,就更令人啼笑皆非了。先看看其雷人的邏輯,因為考生報考活躍,生源質量好,所以要擴招。從邏輯紋路上看,確實不存在問題,但實在經不起推敲,請問,在當下優質教育資源嚴重分配不均的背景下,全國範圍內有多少學子對北大清華不嚮往呢?無論哪所高校,都希望能招到質量好的生源,有必要追問的是,在這位於部長看來,何謂質量好呢?高分還是高能呢?抑或是好出身好家境呢?在當下高考選拔機制之下,如果于部長認為高素質才是質量好的考核標準,那麼又該如何考核?如何判定質量好的就只雲集在京城呢?
對於高校而言,考生報考活躍,生源質量好,可以成為招生中美好的願望。但在招生中,所要恪守的便是公平,尤其是作為全國屬性的高校,應著眼于全國那些報考活躍的且質量好的考生,只盯著脚跟前的,那是近視;如果拿著全國資源去近視,那就是剝奪更大範圍的公平,沒有了機會均等,所謂的質量好一說,空成笑柄了!(時間:8月1日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