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國防部6月18日公布的照片顯示,一架掛載導彈的俄羅斯蘇-27戰鬥機飛行在波羅的海附近國際空域。 |
中評社北京10月28日電/參考消息網引述日本《軍事研究》10月號刊登日本前航空自衛隊飛行開發實驗團司令官肋俊幸的一篇文章,題為《世界空對空導彈的技術動向及主要國家的運用和開發狀況》,摘譯如下:
航空自衛隊為了確保在西南地區的航空優勢,必須在部署下一代戰機F-35A之餘,維持空對空導彈的質量優勢。
R-73曾令西方擔憂
空對空導彈按照運用領域,以目視內外射程20公里為界,可分為中遠程和近程。英國出版的《簡氏世界防空武器年鑒》,將空對空導彈分為視距外(BVR)和視距內(WVR),中遠程防空導彈被稱為“BVRAAM”,近程空對空導彈被稱為“WVRAAM”。遠程空對空導彈射程超過200公里,主要用於攻擊空中預警機(AWACS)等。
世界最早的主動雷達制導方式中程空對空導彈是美國的AIM-120(AMRAAM)。它是在半主動雷達制導方式AIM-7M基礎上開發,於1987年開始量產。在搭載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情況下,導彈開始主動雷達制導後,攻擊機可以逃脫,而且可以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因此比半主動雷達制導有優勢。
俄羅斯為了對抗AIM-120,開發了主動雷達制導的R-77中程空對空導彈。R-77出現於1992年,北約稱其為AA-12。因為性能與AMRAAM類似,因此又被稱為AMRAAMSKI。
這些導彈以後,中程導彈全部採用了主動雷達制導方式。並且為了提高導彈攻擊能力和攻擊機的存活率,大都改善了“最大射程”“ECCM(電子反干擾)能力”和“防區外距離”。所謂最大射程,是指對直進目標的可攻擊距離。防區外距離是指攻擊機可逃脫時攻擊機與目標機的距離,主要由導彈的鎖定距離和導彈飛行速度決定。這個值越大,攻擊機的存活率就越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