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8日電/“萬水千山,尋找光榮的您!”2018年11月28日,《解放軍報》以此為標題,刊登退役軍人事務部領導就全國統一開展退役軍人信息采集工作答記者問,要求各地認真抓好落實,將所有退役軍人的相關信息錄入國家數據庫。
“我是退役老兵,我來填報信息。報告祖國,我在這裡!”2019年1月3日,一首沒有署名的自由詩道出千萬老兵心聲,在許多微信群廣為傳播。
退役軍人信息采集是著眼摸清底數、建立健全數據庫而開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雖“不直接作為個人享受相關待遇的依據”,卻為什麼如靜水投石,在眾多退役軍人心中激起千層浪?
記者在採訪中尋找答案。
退役軍人說——
不為待遇,只為“國家記憶”裡有個名字
在廣西貴港,獨臂老人陳萬廷趕到信息采集點,鄭重接過表格,戴上老花鏡,用左手一筆一劃地逐一填寫信息。工作人員上前詢問是否需要代筆,老人婉言謝絕:“我自己寫,我要對所寫的每個字負責。”
每位退役老兵的往昔歲月,都藏著不一樣的故事。1953年,陳萬廷在一次戰鬥中失去右臂。複員後,他從未因自己參戰致殘向政府提要求,而是積極投身家鄉建設。現在,他已年過古稀,填報信息不是為待遇,只為“國家記憶”裡有個叫“陳萬廷”的名字。
半個小時後,老人終於抬起頭,將核對數遍的表格交給工作人員。“聽說國家要給所有退役軍人家庭都懸掛‘光榮之家’牌匾,這是一件大好事、大喜事……”老人說著說著,眼角就濕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