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詩人綠蒂(中評社 林艷攝) |
中評社香港5月5日電(記者 林艷 陳承)由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與中國評論通訊社、湖南省作協等單位聯合舉辦“兩岸作家湖湘文化行”採風創作團日前結束了近四千里的路程。在湖南鳳凰如詩如畫一般的千年古城,隨團成員、台灣著名詩人綠蒂接受中評社記者專訪,講述了他二十幾年來堅持從事兩岸文化交流的心路歷程,以及土生土長在台灣的他堅持做一個中國詩人的國家民族情懷。
綠蒂,本名王吉隆,1942年生,台灣雲林人,現任中國文藝協會理事長、詩人。曾任《野風文藝》主編,創辦了《野火詩刊》、《中國新詩》、《長歌出版社》,曾主編《中國新詩選》、《中華新詩選》,多次出席歷屆世界詩人大會,足跡遍及亞、美、歐、非、澳各洲。著有詩集《藍星》、《綠色的塑象》、《風與城》、《雲上之梯》、《泊岸》、《坐看風起時》。
自1957年登上文壇以來,綠蒂持續詩歌創作五十多年,風格獨樹一幟,表現出傳統與現代、剛健與細膩交融的思想美、意境美和語言美,其詩多寫景之作,濃鬱的色彩感中含蘊著寧靜的禪味,感物吟志,有著對歷史文化的深情。綠蒂說,“作為一個好的詩人,應該要用自己的堅持在寫詩。”他的詩歌創作生涯深受父親影響,他的父親是一位古典文學老師,在日據時期開私塾推廣中文,連日本人也前來學習。由於父親的影響,上大學後,綠蒂也修了古典文學。他說,剛開始接觸比較多的傳統詩歌,到後來慢慢接觸現代詩。這一路的摸索,始終不變的是,他對美學的堅持。慢慢地也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了自己的獨特之處。
綠蒂也是一個喜歡旅行之人,在大陸還未開放交流時,他就經常到國外交流,到現在已經走過70多個國家。後來,到大陸交流之後,才發現每個省都那麼多大,來了幾次還會想要再來。他說,閱歷對寫作來說太重要了,每次旅程中的心情和時間都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有感觸才會有好的作品。否則,寫出來的題材就會很受限。
文學家不能忘記國家民族責任
在台灣的文壇上,綠蒂的影響可謂舉足輕重。“左手是詩歌,右手是鄉愁。”浙江省作協黨組副書記、評論家曹啟文曾這樣評價綠蒂,他的詩中始終瀰漫的鄉愁,是對文化真實處境的鄉愁。事實上,和我們中學課本上所學習的《鄉愁》作者余光中不同,綠蒂是一位在台灣土生土長的詩人。那麼,他的鄉愁來自何處?綠蒂說,鄉愁有大有小,即便是土生土長的作家,也依舊有鄉愁。在他看來,台灣並沒有真正的台灣詩人,台灣少數民族只有一二十萬,台灣人早四代大多都是從福建等地移民到台灣的,而新中國成立時蔣介石撤退到台灣帶去的老兵更都是哪裡人都有。包括民進黨很多祖先都是大陸來的,這是無法否認的。他說,首先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有共同的民族文化認同,這是不能少的。所以,在不少台灣作家不敢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作家的情況下,綠蒂堅持在台灣做一個中國詩人,這種國家民族認同精神難能可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