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曹仁超:4萬億2.0版出爐 國進民退成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12-08-05 08:40:01  


 
  4萬億2.0版出爐

  中國經濟上半年減速勢頭有點超出市場預期,無論PMI的回落還是投資、及工業增加值皆創出許多年以來的新低,顯示經濟下滑憂慮仍在加深。今年第二季GDP增長率只有7.6%,是近三年內最低,不容爭辯的事實是6月起政府投資明顯加快,審批亦在加速,大工業、大項目加上鐵道部已獲銀行2萬億元人民幣意向信貸額。

  儘管官方否認已推出“4萬億人民幣2.0版”確保今年全年GDP增長率仍有7.5%,但危機之下政府投資先行似乎已成為中國政府的一種慣性,這次會否一如2008年底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刺激方案,引發2009年出現大量信貸吹起了樓市和的泡沫,到2009年8月人行又須要收緊信貸?政策的難度在於放水容易收緊難,美國政府亦面對同樣難題。

  今年央企已決定在廣西投資高達1032億元人民幣、海南省2288億元人民幣、重慶市更高過3506億元人民幣,還有福建、湖南、四川的投資都十分可觀。如此一來是否為未來通脹率回升提供新燃料?又再一次重蹈不能指望出口貢獻、內部消費因為居民收入在分配上失衡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非一日之功可以扭轉,最後還是透過政府投資去保持GDP增長的覆轍?和2008年底不同的是,這次官方的態度是“只做不說”,令市場留下不少迷霧;另一不同是2008年底4萬億元人民幣投資刺激方案出台後,國營銀行亦提供10萬億元人民幣的新增貸款,這次“4萬億2.0版”背後,國營銀行並沒有大量新增貸款,但因此造成國進民退的效果卻一樣,令國企及地方政府企業進一步壟斷市場,民企生存更加不易。

  國進民退成趨勢

  “十二五”規劃要求國退民進的目標已蕩然無存。中國資源配置經濟效益較美國低50%的理由是大量國企充斥市場,導致資源濫用,過去10年市場上升4.27倍,不可謂不快,但分化情況嚴重,例如高端產品市場仍然繼續增長,反之國產貨卻停滯不前,形成消費力外流。中國經濟增長率自2008年起進入失速期,到2012年保持GDP增長7.5%亦有難度。

  經濟上有所謂“收斂理論”,即人均收入愈接近OECD國家水平,增長率愈慢;與OECD國家水平距離愈遠,一旦起步速度往往很快。1978年中國人均收入只是香港人二十分一,自然跑得很快,目前中國城市人均收入已是香港人三分一,自然跑得慢一點。其次是外圍因素,1982年至2007年美國經濟處於繁榮期,中國出口量很大,占全國GDP40%左右,但附加值很少,只占人均收入12%。外來需求大,拉動中國GDP高速成長,2008年金融海嘯令美國經濟進入調整期,對中國出口需求增長放緩,中國GDP增長率失速十分正常。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政府決定由2009年起改變過去以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改為由內需帶動。為防止通脹率升溫,減速成為一種需要。根據哈佛大學教授Dwight Perkins在2010年發表論文指出,人均收入一旦進入10000美元至16000美元(按2000年購買力計),GDP增長速度一般都下降至5%或以下。

  中端產品漸衰微

  去年中國大城市人均收入在7000美元,相信到2020年才真正進入失速期,上述跟個人在2009年3月所指出的《論勢》估計接近。中國自2008年起經濟進入十年左右高原期,換言之,中國GDP增長率不應繼續失速下去。

  美國加州大學三位經濟學家Barry Eicpengreen、Donghyun Park和Kwanho Shin教授最新指出,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體一旦人均收入是美國58%的時候便會失速,最佳例子是日本。換言之,中國經濟已結束過去30年平均每年GDP11%的增長期,進入另一增長期(7%至8%)。進一步失速期估計在2020年。

  李寧(2331)由2004年上市初期的1.95元,上升至2007年10月的32元後,回落到2009年的9元,再上升到2010年的31.95元;形成雙頂後,回落至最近的低位3.70元,波幅之大令人咋舌。2007年股價上升是投資者對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的期望,2010年的高價是以為李寧品牌可以進軍全世界,事關李寧公司贊助不少運動員參加今年倫敦奧運。

  可惜事與願違,李寧一如過去香港不少品牌陷入中產階級的陷阱,例如鰐魚恤(122)、金利來(533)……許多人以為社會上最多是中產階級,因此向中端市場發展沒有錯。以過去香港經驗,當中產階級收入漸豐,消費便由低端市場走向中端市場,形成鰐魚恤、金利來等大行其道,但中產階級消費不會停留在中端市場,而是逐漸向高端市場上移。今天香港中產階級大部分穿外國名牌服裝、女性皆用外國“名牌”手袋,市場上只有中低端,例如佐丹奴(709)或G2000等可以生存;其次是高端產品,如外國品牌,大部分中端產品反而失去生存空間,包括思捷環球(330)。令人擔心是中國消費市場亦進入低端產品及高端產品可以生存、中端產品生存空間則愈來愈窄的時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