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給你一個最好的莎士比亞 | |
http://www.CRNTT.com 2014-05-14 13:39:15 |
歐美文學深受莎士比亞影響 說到小說家的話,很多人認為簡·奧斯汀是英國最偉大的女小說家。以前我沒有想到過把奧斯汀和莎士比亞做比較。很多人認為《傲慢與偏見》和《愛瑪》是她最好的作品,一些評論家把她小說中的幽默感和寫作技巧,與莎士比亞喜劇的相同之處對比。《無事生非》與《傲慢與偏見》裡的對應之處更是引人注目。在很多方面,《傲慢與偏見》抓住了《無事生非》的精神實質,把它放在19世紀中產階級的環境背景中。狄更斯是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曾寫文章論莎士比亞筆下的伊阿古和哈姆雷特,這就不細講了。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嘯山莊》有莎士比亞人物的影子在裡面。小說家和詩人哈代、小說家康拉德的作品中都有莎士比亞人物的影子。還可以提一下伍爾芙,她跟莎士比亞也有一點關係,她寫過一本有名的小册子《一間自己的房間》,其中虛構了一個人物,就是莎士比亞的妹妹。不知道在座有沒有人讀過這本書?她是在什麼意義上用莎士比亞的?我先不回答,把這個問題留給大家。 愛爾蘭有名的大家包括詹姆斯·喬伊斯、肖伯納、葉芝,都評論過莎士比亞。美國文學早期作家,像庫柏、愛倫·坡,都受到莎士比亞影響。我喜歡梅爾維爾,《白鯨》的作者,他也受莎士比亞的影響。大劇作家奧尼爾也是受莎士比亞影響的人。 在德國,萊辛、歌德、席勒都是非常推崇莎士比亞的。18世紀中,德國出現莎士比亞崇拜,這跟萊辛的努力有關。 俄羅斯從普希金開始,大家就以崇高的敬意對待莎士比亞。當然也有不同的聲音,如托爾斯泰。 法國很有意思。18世紀莎士比亞傳到法國,一開始法國很排斥他,也談,是把莎士比亞當成笑柄來談的。因為當時的法國處於古典主義勢力很強的時代,而莎士比亞對於古典主義的突破,恰恰和法國當時的文學主流相悖。到了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時期,雨果寫過一本集子專論莎士比亞。這個集子還翻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雨果拿莎士比亞說事,實際上,他對莎士比亞的重視恰恰反映了他自己的文學取向。 還有一些思想家,這些思想家完全跨越了國界,如黑格爾。不能說黑格爾受莎士比亞的影響,但黑格爾給了莎士比亞很高的評價。當代文學中缺不了的思想家是弗洛伊德。他以俄狄浦斯情結來闡釋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他的著作中有一百多處都是引莎士比亞,以莎劇中的事例闡明自己的心理分析觀點。更近一點可以談德里達,談新歷史主義的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格林布拉特對莎士比亞研究造詣很深,著有《文藝復興時期的自我塑造》、《莎士比亞式的協商》、《煉獄中的哈姆雷特》,還有2004年出的《俗世威爾——莎士比亞新傳》。“新歷史主義”這一術語是格林布拉特提出的,這個概念跟他自己的莎士比亞研究完全連在一起,不能分開。這是我想回答的第一個問題。 四百年雲煙過眼,莎士比亞永遠理解眾人第二個問題,為什麼莎士比亞能產生這麼大的影響?或者為什麼我們要讀莎士比亞?用沈林老師的話來說,為什麼說莎士比亞對我們是有用的?我想主要是因為莎士比亞是一個真正的、有血有肉的人。 我帶來了王佐良先生的《莎士比亞緒論》,我從裡面引王先生幾段詩來說明自己的觀點。王先生講到哈姆雷特時,說:“有信念,何懼死亡!/不是獸,不是神,是人的高昂!”。這是一個組詩,題目是《春天,想到了莎士比亞》,有好幾節,我引的那兩句是講哈姆雷特的一節。作為一個普通讀者,我怎麼看莎士比亞?王先生詩中有句“綠野的清風,溪水的聲音”,換句話說,莎士比亞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描寫的是有血有肉的人,這樣一些人是那個時代的,但又是永恒的、跨越時代的。從人和人物塑造的角度,莎士比亞對我們來說是有用的。 不論是從藝術、語言魅力或是藝術表現手法來看,還有從莎士比亞以及他所處的時代相對位置來說,他都給了我們啟迪。他當時站在一個突破了很多禁錮的角度,他的一些具體的主張在現在來看可能不是那麼新鮮,甚至有些過時,但他那樣一種姿態,那樣一種忠實於生活,而不拘泥於已經有的條條框框,特別是藝術創作上的條條框框的姿態,是非常有價值的。 莎士比亞是我們思考世界的工具 莎士比亞不僅僅是莎士比亞,他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有局限性,好多東西都得要先提出假設,然後論證。那麼怎樣提出假設?我們靠的是一種隱喻性思維,要拿語言符號作為思考工具。我想以語言打比方,語言是一種文化符號,莎士比亞已經成為類似於語言一樣的文化符號。我們要了解我們的歷史,必須得了解莎士比亞;沒有歷史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們想了解我們的今天,也必須要了解莎士比亞。如果缺少作為文化符號的莎士比亞,我們就少了一個思考的工具。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