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中評論壇:香港青年與大灣區機遇

http://www.CRNTT.com   2019-10-06 00:03:47  


何文
 
  何文:香港年輕人面對大灣區發展機遇  需要建立“三感”

  首先是緊迫感,也就是要有一種時不我待的精神。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支持港澳抓住共建‘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大機遇”,當中的“抓住”兩字令我感觸頗深,這兩個字實際上非常言真意切的,如同父母對子女的肺腑之言。“抓住”此二字,與以往提到的論述都有所不同,更加反映出香港在重大機遇前所面臨的緊迫感,重申香港要及時追趕世界與國家發展的潮流。2017年,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時,曾用粵語生動地形容香港當前面臨的形勢——“蘇州過後無艇搭”,強調香港要樹立一種緊迫感。通過回顧香港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發現,不同世代面臨不同發展機遇。如果在當時不能融入,不能及時抓住機會,就會被同時代的發展模式所淘汰。所以,我認為,香港年輕人需要樹立緊迫感,需要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是配合“一帶一路”的建設,是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不會停下來等人。香港年輕人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能主動融入、抓住機遇,就能既是貢獻者,也是受益者;但如果選擇排斥、抗拒,就會被時代發展的潮流所淘汰。

  其二是主場感。猶記得第一次以訪問學者的身份來到香港時,我在這個地方起初所感受到的舉目無親和孤苦伶仃的感覺。我大學時就離家千里求學,後又輾轉在數個城市生活工作過,非常明白孤身一人離家到外地闖蕩,事實上需要很大的勇氣;如果你缺乏對那個地方的主場感,會發覺自己非常格格不入。如今,香港已回歸逾二十載,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不僅在語言溝通上存在較小的障礙,在生活習慣上亦越趨接近,香港年輕人完全可以也應該有大灣區是自己的主場的觀點,投身其中。這種主場感的建立主要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一是建立身份認同意識,要培養對國家的認同感。二是建立個體層面的個人人生規劃,這點我想從兩年前做過的“關於香港青年身份認同構建”的課題談起。當時我通過與大量受訪者進行訪談,發現年齡約為50歲的人群,對當下處於20歲左右年齡層的青年的評價,大多是認為他們不如自己那代人那麼有闖勁、幹勁和衝勁。老一輩在港英政府的統治下,沒有形成對殖民政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且港英政府甚少對港人的自身發展與個人福利有所承諾,僅強調為社會各界創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故當時的香港青年仍須努力上游才能謀求自身的成功與幸福,所以如今老一輩在年輕時就形成了“不等、不靠、不要”的拼搏精神。反觀當下的年輕人,存在比較嚴重的“等、靠、要”現象,缺乏掌握個人前途未來的闖勁、衝勁和幹勁。

  其三是危機感。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騰飛始,香港就被冠以“女皇皇冠上的明珠”、“東方之珠”等多個美譽,其在經濟總量與結構、市場自由度、法治水平、科技發展等多個方面,都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不過近年來,由於政治議題的爭拗,外部勢力的介入,以及部分別有用心人士的挑撥離間,香港在融入國家的發展過程中步伐相對遲緩,領先優勢已逐漸呈現出被內地追趕的跡象。此外,我個人認為,香港在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也不容樂觀。最近逃犯條例修訂所引發的西方國家介入,尤其是美國威脅要因此重新審視《美港政策法》,如果真的付諸實行,估計會對香港經濟帶來較大衝擊。當前中美貿易戰已超越經貿層面的對抗,上升到兩種國家發展模式的文明層面衝突,目前看來似乎難以調和,中美關係預期將長期處於不明朗狀態,香港亦將繼續在兩個大國的角力下受到波動影響,其面臨的外部環境形勢也因此會更趨嚴峻。所以,當前國家所提出的“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香港在“西方不亮、東方亮”的外部環境下,必須緊抓的機遇和出路。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