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中國評論月刊:建構兩岸整合共同體史觀

http://www.CRNTT.com   2011-09-28 00:09:21  


 
  “愛國心之源泉也”(注1):史觀如何影響國家認同

  國家認同是“一個人確認自己屬於哪個國家,以及這個國家究竟是怎樣一個國家的心靈性活動”。(注2)作為一種心理狀態,它具有四個鮮明特徵:身份上,內外有別;認知上,標準同一;感情上,愛恨分明;意志上,同舟共濟。而史觀,是人們對歷史的認知、情感與評價,以及思考歷史問題時所使用的範式,對國家認同的形成與演變具有深刻影響。

  (一)區隔:在與“他者”的對比中界定“我是誰”

  國家認同是人們在與“他者”的對比中形成的,正如亨廷頓所言:“我們只有在瞭解我們不是誰、並常常只有在瞭解我們反對誰時,才瞭解我們是誰。”(注3)歷史及對歷史的看法,有助於我們瞭解自己“是誰”“不是誰”。一方面,認同即“認為跟自己有共同之處而感到親切”,通過學習歷史,瞭解到淵源、遭遇、心路、記憶、使命等相同的人們,會油然產生“大家是自己人”的親切感。相反,那些客觀歷史與主觀史觀不同的人們,很容易相互界定為“他者”,從而產生距離感。

  因此,政治力量無不通過在本群體成員中塑造不同於其他群體成員的歷史記憶來增強共同體的凝聚力。例如,美國初創時期,政治人物們正是通過強調美國與英國在歷史使命及發展歷程上的不同,有力推動了美國認同的建立,正如名著《歷史的真相》所言--“歷史造就一個民族”(注4);歐洲一體化的推動者們,也通過共同編寫歷史教科書等方法建構“歐洲認同”;而在台灣,從史明的《台灣人四百年史》到杜正勝的《台灣心‧台灣魂》,分裂勢力始終處心積慮地引導台灣人民建構有別於大陸人民的歷史記憶,以此實現“台灣建國”野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