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 |
中評智庫:台灣前途與統一模式路徑 | |
http://www.CRNTT.com 2018-04-19 00:14:12 |
最令美國政府痛苦的也許不是陷入泥淖帶來的折磨,而是經過掙扎依然看不到出路的絕望。到1965年7月,美軍作戰部隊全面投入作戰,到1969年初,美軍總人數高達543000人。同時,美國空中打擊的規模和手段也達到了常規戰爭的極限。美軍損失慘重,卻沒有收到效果,士氣低落,大失臉面,且受到國內輿論譴責。朝鮮戰爭的結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國內共識難以為繼。越戰的曠日持久、代價高昂、前景黯淡卻遠遠超過了朝戰,美國國內反戰浪潮高漲,社會分裂嚴重,年青一代沉淪,國內體系動搖,政府一籌莫展。深感絕望的約翰遜政府終於有所醒悟,決定調整戰略,探尋和談之道。至此,美國理想主義外交宣告失敗,輪到現實主義外交來收拾殘局了,隨著理想主義之夢的破滅,戰後以來風頭甚健的美國例外主義——一種標榜美國價值觀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信仰——也幾乎走到了自焚的地步。自然,美國的全球戰略和政策已經不攻自破,修復它們的重任落到了尼克松肩上。 (二)美國“光榮”撤退與北越武力統一 尼克松的任務確實艱巨,他要承受美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戰敗的痛苦,退出越南意味著必須放棄過去20年來四任總統的承諾,這無異於讓美國在全世界面前蒙受恥辱。所以,尼克松想退而求其次,爭取所謂光榮撤退和光榮和平。他為此付出了四年努力,邊打邊談,且戰且退,總算沒有不戰而降或不戰而退。但到1975年柬埔寨和南越於兩周之內相繼落入共產黨之手時,美國已鞭長莫及,只能痛睹多年努力盡失流水,光榮隨夢想一起破滅。從邏輯上講,既已撤退,美國就不想也無力捲土重來了,連國會也丟掉了幻想,撒手不管中南半島了。儘管如此,放開眼界來看,尼克松的功績並不算小,他放棄了本來就不應抓住不放的東西,實實在在地抓住了本該把握好的東西,前者是中南半島的亂局,後者是世界格局的實質。沒有這一放一抓,就不會有蘇美緩和、中美關係解凍以及集體安全⑥。正是在現實主義指導下,地緣政治和安全利益的需要成為美國外交政策的出發點,美國的全球戰略更加符合實際,更加有效。可以說,中南半島的經歷和越戰失敗的教訓使美國外交成熟了。在這個意義上,美國因禍得福。相比之下,沒有這番慘痛經歷的蘇聯後來在阿富汗上演了越戰式的悲劇,並給已經沒有彈性的帝國敲響了喪鐘。隨著美國元氣的恢復和蘇聯力量的衰退,美國外交的理想主義因素又在里根時期活躍起來,當時的國際條件也有利於它重新抬頭。但後冷戰時期的美國外交卻不是理想主義的一統天下,現實主義牽制著它,越戰的教訓時常敲響警鐘,提醒外交政策制定者,在以美國為主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美國仍須現實地看待世界力量結構,認清美國國家利益與國際體系、地緣政治、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 美國全面撤退的直接後果就是越南的民族解放和武力統一。誠如《多米諾骨塌落》一書的作者所言,“戰爭是最高的政治。只有達到了政治目標,戰爭才算打贏。部隊和武器——如同外交和金錢一樣——本質上是達到政治目標的手段。美國在二戰後進入印度支那帶有混亂不清的政治目標。經過30年的努力,她離開了那裡,其政治理念與起初一樣模糊不清。從同一個開端起,胡志明就把勝利界定為從外族佔領下獲得民族解放和北越與南越在共產黨政權下實現統一⑦。”是的,胡志明對越南戰爭的勝利所做的界定是,南北統一和民族獨立。這應該是他的政治遺囑。筆者以為,越戰對越南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北越而言,既是抗美衛國,又是統一國家的戰爭。作為世界反帝反殖運動的一部分,也是冷戰中的局部熱戰區域,越南一直在戰火中發展建設北越和推進南越民族解放,也是國家統一進程。面對美國這樣強大的對手和當代人類最殘酷的戰火,越共領導下的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致力於不懈的鬥爭,其任務實際上就是國家統一運動和武力統一戰爭。越戰已經打到了極致,越南已經無所顧忌了,可以失去一切,但要贏得民族解放和全國統一。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