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月刊:台灣“厭世代”的現實困境與破解

http://www.CRNTT.com   2024-12-01 00:00:41  


 
  4.厭自己:自我倦怠

  比起抱怨生活工作,“厭世代”年輕人更經常“厭”的,還是不够強大的自己。他們從小被教育衹要把書讀好、努力考上名校和有“錢途”的科系,之後的人生就能一路順遂。然而,當厭世青年畢業後才發現,大環境不景氣,工作再怎麼努力,也難逃“低薪”困境。僵化的薪資結構、居高不下的房價,使得年輕人難以積攢存款。他們對現實社會感到不滿和失望,對未來感到迷茫和不安。因此,開始選擇逃避現實,沉浸在網絡世界中,通過社交媒體來尋找虛擬社交的滿足感。當年輕世代埋入網絡世界時,世代間的差距更加拉大。父母輩始終對此帶有一種負面的刻板印象,年輕人們衹能抱團取暖,憑藉各種手段紓解這些情緒,“厭世文化”就在這種環境下應運而生。

  從2017年開始,“厭世”等詞彙持續在台灣網絡發酵。“厭世哲學家”“厭世動物園”“消極男子”等充滿厭世風格的圖文網絡作家興起,其著作散播著幽默詼諧卻又憤世嫉惡、倦世的“負能量”詞語,受到“厭世代”年輕人的喜愛。社交媒體上充斥著“心好累”“人生好難”“想躺平”等聲音。對於現實狀態的無力改變,催生著這種文化的蓬勃發展。2020年末又出現進階版的“我就爛”,成為當下台灣年輕人不時掛在嘴邊的流行語。這些“負能量”語錄將年輕人壓抑許久的厭世想法表達出來,是當代青年對於人生的無望與無奈的真實寫照,引起許多年輕人的共鳴。因此,“厭世”是青年群體面臨社會壓力時宣洩苦悶、表達不滿的一種方式,而自嘲式幽默則是“厭世代”群體的重要特色。

  綜合上述,“厭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表層特質是對生活和工作充滿倦怠,不想努力,衹想躺平,是一種以“低欲望”為媒介表徵,以“自嘲”的話語姿態尋求自我解壓的生活群體。但自嘲的背後是對渴望成功的口是心非,不是真的不想追求,而是抱有希望但是求不得,一種價值與行動失調後產生的心理狀態,形成無力改變現狀的妥協,最後這種痛苦焦慮以“我差不多是個廢人了”的自嘲形式體現出來。這背後反映了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遷,也揭示了他們在面對現實挑戰時的複雜心態。

  三、“厭世代”的現實困境

  “厭世”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可視為青年群體焦慮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從結構性視角對“厭世”成因進行審視,包括青年貧困化、世代鴻溝產生的階級固化和社會轉型期的心態失衡,這些因素都塑造了時下的青年厭世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