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月刊:台灣“厭世代”的現實困境與破解

http://www.CRNTT.com   2024-12-01 00:00:41  


 
  1.青年貧困化:身負低薪、失業、負債三座大山

  “厭世”情緒來自特定時代的感受,是一定的事實基礎與經濟基礎造成的結果。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台灣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貧富矛盾更為突出,勞工面對著更為彈性化、不穩定的勞動狀態與不斷惡化的勞動條件,以及工薪階層的薪資追趕不上物價及房租與房價的增長。如今,受“22K”方案衝擊的“厭世代”,大多數都已步入職場,他們在各行各業的最基層努力掙扎求生,卻依舊陷入“低薪、失業、負債”的生存危機。

  就薪資水平而言,台灣青年的薪資水平停滯不前。台灣家庭收支調查報告顯示,近20年台灣30歲以下青年的平均薪資長期處於41.61萬至53.57萬元的低位徘徊,近幾年青年薪資略有增長,但增幅較小,考慮到物價大幅上漲等導致的通貨膨脹等因素在內,青年薪資并未有實質性增長。再由年齡與薪資的對應情況來看,歷年34歲以下青年收入比其他年齡層呈現較為低薪的情形。例如,2022年全台收入者人數達1594.23萬人,平均年所得為70.04萬元,而30歲以下的青年平均所得僅為53.6萬元,普遍低於其他年齡階段的年平均收入。連續數年發生的薪資停滯、各年齡層之間的收入差距、名聲與財富的不平衡感,使得“低薪”幾乎變成青年的專屬名稱。由此,台灣社會的貧富程度正在加劇分化,階層固化進一步加重,青年淪為社會的最底層。

  以就業結構而言,台灣青年群體失業率居高不下,而且學歷越高,失業率愈高。據統計,2003年至2023年,台灣的失業率由4.18%降至3.48%;在各年齡階層中,20至24歲人群的失業率最高,過去20年間始終在11.76%-13.75%的高位徘徊,25-29歲失業率也高達5.99%,台灣青年是失業人數最高的群體。⑨而失業率按教育程度分,大學及以上畢業生的失業率自2007年以來已高於其他教育程度畢業生,形成“高學歷、高失業率”現象。社會上除了有未從事教職的“流浪教師”外,還出現了四處兼課的“流浪博士”,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還有許多畢業生為了逃避就業,選擇延畢或繼續升學,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也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沉重的學貸壓力,使許多青年陷入了畢業即負債、工作為還債的窘境,根本無法規劃未來。

  連續數十年的低薪、高失業率,導致青年入不敷出,沒有存款,甚至負債纍纍。據台灣yes123求職網調查,40歲以下“青貧族”有39.2%出現財務赤字,而23%的年輕人沒有任何存款,“零存族”比例達6年新高,合計有73.3%的青年勞工背負著沉重債務,包括學貸、信貸、車貸等等。⑩造成青年買不起房,進而不敢結婚、生育。在這個以買房、買車與結婚為“人生勝利組”的社會中,青年承襲了這一切觀念的重壓,卻又面對著觀念與現實的巨大落差,這是“厭世代”最深層的“厭世”來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