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國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

http://www.CRNTT.com   2014-05-07 11:53:31  


 
望教者:一些問題沒有想通

  有一個徘徊在信與不信邊緣的特殊群體被稱為望教者。在調查中,一類被稱作“知識型望教者”的群體,在大學生中占據很高比例。調查結果中,分別有24.6%和23.6%選擇了對《聖經》文本、與基督教相關的文化現象以及文學藝術作品感興趣。

  陳奇佳認為,很多大學生在選擇信仰時更加理性了,而“知識型望教者”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很正常也很普遍。

  “我喜歡看西方哲學史,從中了解到很多關於基督的文化,後來也去看《聖經》,”王鵬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物理專業的研二學生,現在參加的這個校園團契,是通過大學好友的介紹。

  王鵬手中拿著一本中英文翻譯的大版本《聖經》,他習慣用同樣的語言和新來的同學交流:“來這個團契已5個多月了,目前我還沒有正式信它,因為還有很多問題沒想明白。”

  “整天待在物理實驗室搞研究,和其他人、事接觸的機會太少了,通過這個集體能接觸到不同專業的朋友,大家在一起都能互相學習。”王鵬性格內向,來到這個群體後變得願意主動和人交流了。

  五個月來,讓王鵬一直想不明白的,除了信仰者每天禱告時所崇尚的“主”之外,更多的是造物者與被造者之間的關係,以及人的生死。王鵬說最近一直在看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他希望自己理性地認識基督。“在一些問題沒有想通之前,自己還是無神論、無信仰者。”

  對王鵬來說,接觸基督讓他對西方哲學以及文化史能了解更多,“看這麼多書,再去思考一些問題,令自己在枯燥的研究之外找到了更為有趣的知識。”

  五個月的相處,王鵬和這個團契的所有成員都不再陌生,不時會有一些活潑的女孩子過來和他打招呼,“大帥哥,好久不見,”一陣爽朗的笑聲從一角傳來,王鵬有些臉紅。

  “除了每周四晚的大學生團契活動之外,還經常組織出游、交流會等活動,說實話,挺開心的,每天面對枯燥的實驗室生活,通過這種交流讓自己更充實。”但王鵬不停重複自己還是非信徒,很多東西都需要自己用眼睛去看、大腦去思考。

  (應受訪者要求,部分姓名為化名。感謝彭訓文、孫鶴齡對本文的幫助)

大學完全可以有這個底氣

  大學生不會因為傳教活動的增多就去選擇某種信仰

  大學教育應該如何看待大學生的信教問題,作為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課題調查組負責人,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基督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慧林認為,大學要有“足夠的文化自信”,也“完全可以有這個底氣”。 事實也證實,雖然“傳教活動更密集了,傳教渠道更多了,傳統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效果又不太好,但大學生信仰者的比例卻沒有明顯增長。”

信教人數沒有明顯增長

  能否詳細談談做這樣一個調研的背景和目的? 

  從2000年開始,教育部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設立了100個左右的研究基地,其中宗教學研究基地設在人大。這個研究基地除去承擔學理性的研究課題之外,也會就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做一些實證性研究。

  2002年我們就做過一個類似的調研,但當時只限於人大校內,想拿人大當一個樣本,大體上了解一些情況。這次的調研可以說與上次有所銜接,當然也有所擴展。這次涉及的範圍比較大,從北京市37所高校回收了12000多份有效問卷。近30年的中國,各大宗教都有較快的發展,而比較突出的是基督教。以前所做的調研,主要是針對基督教老人多、婦女多、文盲多的特點,而近年有一些變化,到底是怎樣變化,變化到什麼程度,並沒有特別清楚的回答。當然也有一些類似的調研,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其樣本量往往不夠,獲取渠道也不夠直接。

  這樣的調研可能更需要平視的、直接的對話,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調查”。如果是老師對學生、主管部門對下屬機關,恐怕都會有問題。實事求是地說,向陌生人表達自己對宗教信仰的看法,目前還是有些障礙。所以我們的調研是學生對學生,學生是調研的主體,他們之間的交流比較暢通,幾乎沒有什麼障礙。另外,近些年總是聽說大學校園里的傳教活動比較多,我自己的學生就告訴我,他們在學校里碰到過多次。這些校園傳教者在過去的中國是不太容易存在的,而現在的情況究竟如何?我也很想知道大學生究竟是怎麼看待和面對這些問題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