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國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

http://www.CRNTT.com   2014-05-07 11:53:31  


 
  對於現在大學生的思想狀況,您看起來比較樂觀?

  我是比較樂觀。大學生發生任何事,都會引起公眾的特別關注,所以大家總是說這一代的大學生怎麼怎麼樣了。我自己真的沒那麼悲觀。每一代人差不多都認為下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是很成問題的,是“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其實這種感嘆大可不必。我相信這一代小孩的想法在他們上一代是沒有的,他們能享受的知識資源、思想空間和獨立判斷的機會,也是前一代人沒有的,所以我不覺得這是壞事,也不覺得這問題多麼嚴重。

  那大學應該怎麼辦?只能用傳統的方式加強思想工作嗎?我看未必。應該說這些年來,中國的大學已經建立起一種更加和諧、寬容的思想環境,越來越多地容納並傾聽不同的聲音。在這樣的環境下,我覺得大學生對基督教的態度已經不是簡單地皈依或者拒斥,而是他們的不同理解。他們的接受或者反感都是他們的理解。而這一代人對基督教的理解,也就是未來中國對基督教的理解。

宗教和信仰是兩回事

  實際生活中,很多大學生信仰者都是有家庭信教背景的。

  這種情況在國外也很多,有些人是生下來就受洗的,還有一些人是後來皈依的。就西方傳統而言,生下來就受洗的人也要經歷一種自己的選擇。因此天主教傳統里有一種儀式,叫confirmation(堅振禮),就是你要去confirm你的信仰。因為你受洗是父母安排的,但等你到了12歲,你要去confirm自己到底信不信,到那個年齡,他們認為你自己有能力去判斷了,這就是天主教很隆重的堅振禮。天主教很重視堅振禮,原來只有主教才能主持這一儀式。這可能說明:信仰是不是你真正的選擇,是不是你自己的、嚴肅的選擇,基督教的傳統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這在中國就更不奇怪了,基督教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基督徒,但這個選擇的過程可能會很長。

  舉一個例子,林語堂的父輩就是福建最早的華裔傳教士,所以他從小就跟基督教結緣,這無所謂選擇。但是當他讀書、自己思考以後,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一直到晚年才重新皈依基督教。因為他總是覺得有問題,不能那麼容易就接受這個信仰。林語堂的《信仰之旅》這本書,我覺得對中國年輕人極有可讀性。其中寫道:現代人的信仰太容易了,牧師做的工作,就像一個航空公司代理人的工作。你想去加爾各答?好,到我這裡買一張票,剩下的你就不用管了,連行李我都給你運過去。如果信仰的旅途就像我去加爾各答旅行一樣,把自己交給牧師就萬事大吉,他認為這個信仰未免太容易了。太容易的信仰是最脆弱的信仰,一錢不值,林語堂不要這麼容易的信仰,寧可更難一點,於是才有《信仰之旅》。

  其實現在有很多傳教人基本上就是扮演航空公司、或者旅行社的角色,我勸你信,你趕快去,三日游,很便宜,交點錢,保證給你送到,送到了你也踏實了,精神有皈依了,心里的問題有著落了。這很可笑。這也許是宗教,但絕不是信仰。宗教可以是一種體制性的教會生活,而信仰必須是認真的選擇。所以,教會中人也未必就有真正的信仰,所謂“信”了才能談論宗教信仰,這本身就是極其荒誕的。如果宗教只需要一種狂熱、虔誠,不需要認真、理性的思索,那麼不僅可疑,而且可怕。可以同現代社會、未來社會相互協調的,不可能是這樣的“宗教”。

  如果說當今世界的宗教普遍存在著什麼問題,我相信一是極端的世俗化,二是極端的非理性。

  前者是借助宗教過一種世俗的奢華生活,有一位宗教前輩臨終前曾對此有過非常嚴厲的斥責,說這些人根本不修功德、不讀經書,整天追名逐利。這其實是現實的一部分。

  第二種極端非理性的危險,簡單說就是當今的種種“原教旨主義”(fundamentalism,或譯“基要派”)。原教旨主義走到極端,只有宗教的狂熱,卻談不上真正的信仰,其危害有目共睹,絕不亞於宗教的世俗化。

  應如何看待一些大學生因精神追求而信仰基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