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國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

http://www.CRNTT.com   2014-05-07 11:53:31  


 
調查中的最新發現是什麼?

  簡單說,校園內外的傳教活動都有明顯的增強,但大學生信教人數卻沒有明顯的增長。

  人大的學生工作部曾在2008年做過一個關於大學生思想情況的調研,從這份材料看,我們得承認近年大學的政治思想教育並不是很強,或者說它產生的效果並不理想。其實學生對很多東西是有獨立判斷的,甚至對某些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會有一些抵觸。從總體上看,這些年的思想教育不是強了,而是弱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空間不是被限制了,而是更大了;不同信仰和不同文化進入校園的機會比以前多了,而不是少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人都認為目前大學生的基督教信仰群體會有很大增長。但是從調研數據看,似乎並非如此。如果說傳教活動更密集了,傳教渠道更多了,而且傳統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效果又並不太好,大學生信仰者的比例卻沒有明顯增長,那麼我們就應該特別考慮中國當代大學生到底是怎麼看待基督教信仰,他們又是如何理解和選擇的。

大學生有能力自己判斷

  對於基督傳教活動在校園的加強,是否引起了某種擔憂?

  我個人認為,如果有足夠的文化自信,對不同於自己的東西不需要簡單地予以限制,限制的效果也不會太好,尤其對大學生這個“求真”的群體。可以設想,如果大學沒有今天這樣充分的思想空間,如果學者和學生不能公開表達自己的看法,如果不同的學術和學說不能在大學交流、交融和交鋒,我相信校園里的傳教活動對大學生的影響力更大。

  事實上,為什麼在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各大宗教都有那麼快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說,那是對於“文化大革命”極端封閉和思想控制的一種反彈,那麼快的發展不是常態,增長到一定程度,它自然會有一個飽和,任何東西都不可能無限增長。

  另外,我覺得當代大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越大,自己的判斷能力也就越強。我並不是說大學生選擇宗教有什麼好或者不好,我只是認為他們實際上是在有選擇地接觸完全不同的東西:他們既讀西方的經典,也讀中國的傳統,既有機會了解基督教信仰,也有機會了解其他的信仰或者文化。在這之間,其實是他們自己在不斷地過濾和選擇。這麼多年終於有了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這對下一代人的精神健康是絕對必要。

  “大學”之為謂,就是“海納百川”,所以University也可以解作Unity with diversity,因此大學生才不會因為傳教活動的增多就都去選擇同樣的信仰。對大學生尤其不能強制性地引導或者限制他們的選擇,否則適得其反。

  我看到很多材料,有相當多學生對於基督教在學校的傳教活動是極其反感的,從問卷中也會看到一些學生在選擇答案之外,會寫一些自己的看法,有學生認為這個調研本身就過於傾向基督教了,甚至懷疑人大的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是不是也跟教會差不多,是不是要誘導他們回答這種問題?所以我倒是覺得現在的這些小孩子,完全有機會接觸不同的東西,也有能力自己選擇、自己判斷,自己做出評價。這沒有什麼不好。

  從調研的整體結果看,除了信教人數沒有增加趨勢,還有什麼特點?

  我們可以看到:相對於比較嚴格的思想控制,更加寬鬆的文化心態顯然具有優勢。中國的大學完全可以有這個底氣,這很重要。

  另外在2002年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即使有很多學生不選擇基督教信仰,也並沒有表現出那麼大的反感,而這次有一些學生的抵觸、排斥卻相當明顯,甚至過於激烈。這可能與新一代年輕人對西方民主政治的某種失望有關。大學生對基督教的很多興趣來源於他們對西方思想、文化和社會的關注。從這兩次的調研都可看到,大多數學生對基督教的最初了解和認識不是通過教會,而是通過相關的學術、文化、甚至藝術等等。與上一代人相比,也許可以說這一代大學生對西方的“想象性寄托”更少了,也有更多的渠道了解西方社會的不同層面,因此“想象性寄托”可能會被更多的理性評價所取代,這也很正常。

  當然某些過於激烈的批評發展到極端,會帶來另外一些問題的。但是我覺得他們無非就是大學生,應該允許他們通過自己的判斷逐步調整自己的想法。這些是從過去的調研中沒有看到的。這種調研首先是要了解盡可能真實的情況,進而才能追究其所以然。其中調研數據當然是前提,但是孤立的數據未必能真正說明問題,支撐這些數據的還有一些不可忽略的參照系。因此我覺得學生留在問卷上的附言、他們提出某些批評的具體背景、當今大學的思想環境,都是非常重要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