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基礎服務設施供給的前瞻性待提升

http://www.CRNTT.com   2014-08-08 08:42:34  


  中評社北京8月8日訊/作為剛進入中等收入發展階段不久的發展中經濟體,中國的城鎮化既有形成長期經濟、社會成長動力源的“引擎”作用,又在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條件等方面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中國證券報發表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文章表示,彌合“二元經濟”的長期發展進程中,我們需及時總結改革開放的經驗教訓,對今後幾十年內勢必展開的若幹輪次、若幹階段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條件升級換代兩方面作出前瞻性考慮,盡量提升供給績效而減少和避免失誤舉措。

  缺乏前瞻性的三個表現

  文章分析,基礎設施和與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條件建設方面的一大特征,是對總體建設通盤規劃的水平具有相當高的要求。因為不論是交通、上下水、供電、供暖,還是通訊、通郵等,都必須合理形成一種網絡系統,而橋梁、隧道、學校、醫院、商場等,則應作為這種網絡上的節點而合理布局(常稱“網點”)。一個城鎮區域的“頂層規劃”,至少應有一百年以上的眼界,否則便是不合水準的低劣方案。因此,各地“頂層規劃”下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條件建設,應當與規劃配套地具有較充分的前瞻性,要適當打好“提前量”或“安全系數”。中國這方面的條件建設,主要教訓是缺乏前瞻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因“頂層規劃”統籌不到位而不得不在短期內重複施工。作為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上下水管道系統和類似涵管、光纖等的建設及翻修窘境,近幾十年來在全國多個城市最為人所熟知。這些多埋藏在地下而與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並行共存,一旦涉及建設或翻修,需要對城市道路“開膛破腹”。在統籌規劃不到位的情況下,各地被老百姓稱為“馬路裝拉鏈”的現象屢見不鮮,每多做一次路面的挖開和複原,必多一次為數可觀的固定成本的投入,同時每一次整修所帶來的停水、停電、交通堵塞、環境污染等問題又必給公眾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中國與城市道路交通系統並行的地下管道系統,通常有自來水、污水、供暖、地熱、光纖、光纜等,種種系統在地下盤根錯節、錯綜複雜,且分別歸屬於不同的專業管理部門,哪一個系統出了問題,都扯動別家,避免不了大動幹戈。

  隨著中國道路交通的發展,高速公路建設中也明顯存在某些前瞻性不足問題。在大量的教訓面前,我們足應反向思考,若在修建當初,能夠將建設的前瞻性與財力預算安排更多地體現“提前量”,算總賬下來要合算得多。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持續提升,相關建設事項中若繼續忽視公共服務設施供給前瞻性問題,那麼同類困擾將有可能繼續凸顯。

  第二,輪次間供給滿足需求的區間較短,而不得不頻繁升級。基本公共服務設施“需求供給雙方達到均衡”,意味著該基本公共服務設施恰好滿足公眾真正所需。如按照時間序列在一定時期內觀察,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供給相對於需求,大體上呈現這樣的軌跡:伊始表現為需求高漲,政府著手組織供給,總規模適度大於需求,或至少使供給與需求峰值達到均衡;其後需求又高漲,下一輪供給的條件建設不得不再度開始。若前瞻性較高,從“供給大於需求”過渡到“需求供給雙方均衡”的區間持續時間較長,下一輪供給開始的時點可以較晚,在全周期內公眾滿意度較高,從長期看其綜合性績效水平也較高,但對於每一輪次而言的集中投入規模要求亦較高。任何供給主體的投入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這種設施條件建設只能分輪次逐步“升級換代”地進行。由於規劃水準和前瞻性不足,中國目前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項目施工後,供給滿足需求的時間段較短,短期內便需要擴建或重建,並以公眾滿意度的損失等造成社會代價。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