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月刊:兩岸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實踐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24-11-24 00:01:43  


 
  自上個世紀90年代李登輝上台後,台灣經歷了陳水扁、蔡英文當局等“去中國化”的教育、文化和政治操作,台灣青少年接受的“同心圓”史觀試圖隔絕台灣歷史與中國歷史,以“鄉土文化”和“多元文化”模糊學生的中華民族認同。今年賴清德上台後的520就職演說中也打著“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幌子,試圖全面改造島內民衆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妄圖割斷兩岸歷史連結,從而塑造其“台灣主體意識”及背後的“台灣獨立意識”。這些做法不僅剝奪了台灣青少年瞭解和學習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正當權利,讓他們對祖國大陸及兩岸關係有錯誤的認知,對兩岸融合發展與和平統一產生極為消極的影響。

  青少年是未來兩岸關係的重要參與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多想些辦法,多創造些條件,讓他們多來往、多交流,感悟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潮流,感悟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趨勢,以後能够擔當起開拓兩岸關係前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當前,兩岸在青少年文化領域的融合發展,已形成了不少夏令營、冬令營等交流品牌,可是一些台灣年輕人認為到大陸看的多、聽的多,但互動性不够,參與度低。此外,雖然近幾年來網絡平台和社交軟件的流行,為兩岸青少年交流打開了新的天地,但由於網上信息良莠不齊,負面情緒聚集速度快等缺點,難免對彼此的瞭解帶來一定負面影響。因此,如何更好推動兩岸青少年深入交流,增強台灣青少年的文化認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實現促融合、謀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兩岸青少年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性

  (一)共同的血脈和歷史文化是兩岸青少年文化認同的深厚基礎

  兩岸同根同源,同屬一個血統和族群。據人類學考古研究考證,台灣的人類,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約7萬-5萬年前的低海平面時期,從閩南、粵東經“東山陸橋”遷徙到台灣的①。現存記載台灣史上共有四次比較大規模的移民浪潮,三次集中在明清時期,包括鄭芝龍、鄭成功和施琅,第四次移民浪潮是在國民黨戰敗退守台灣之初的三、四年間,有近200萬大陸人口遷入台灣并帶去了大量的資金和人才。從人口地理學角度來看,如今台灣人口中真正的原住民僅占2.4%,其餘人口主要包括客家人和閩南人②。據黃宣範統計的數據顯示,台灣同胞中閩南語系人口約占73.3%,客家語系人口約占12%,外省人約占13%,山地人約占1.7%③。

  兩岸同文同種,文化淵源有著深厚的歷史基礎。大陸多次遷移浪潮在推動台灣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台灣地區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縱觀台灣地區文化史脈絡,雖然先後經歷荷西殖民、明鄭、清治、日本殖民和中華民國等時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但時至今日,發揮主體作用的依然是中華文化④。台灣文化,說到底是由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原住民的南島文化和外來的新文化共處融合而形成的,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的語言文化、民族文化及各種日常生活文化,包括深層的文化意義體系和文化模式,始終保留著中華文化的各種元素和歷史傳統。中華文化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財富和精神命脈,兩岸同胞對承載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中華文化的高度認同和執著追求,無疑是兩岸關係中最牢不可破的聯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