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需要文學獎嗎?

http://www.CRNTT.com   2014-07-08 14:22:20  


 

  可想而知,年輕作家能把握這種題材及達到相應厚度的不多。除了極少數人如畢飛宇、麥家,得茅獎的作家基本都超過50歲,至少積累了二三十年的寫作經驗和文學能量,這些能量一旦通過一個大獎的催化而爆發出來,威力自然驚人。

  “相對而言,魯迅獎的門檻沒那麼高。”魏心宏認為,雖然魯獎對作品也有較高的品質要求,但題材形式更包容和多樣,屬於那些有潛質的中青年作家更有望衝刺的獎項。

  故而,魯迅獎的直接市場威力雖不如茅盾獎,但它對作家寫作環境的改善力度也是巨大的。“在上世紀,一個作家如果得了茅獎或者魯獎,可以直接改寫命運,從業餘作家成為專職作家,從小縣城去到大城市,就這麼簡單。”廣州市作協主席張欣表示,“現在雖然沒有這麼顛覆了,但其實也一樣,一旦得獎,省裡都會很重視,馬上給你發獎金。”獎金是其次的,它象徵的是一個作家在文學界聲譽和地位的提升。

  “我們每個月都會收到很多作者的投稿,一般後面都會附一大堆簡歷,其實都是沒有價值的,但如果他得過魯迅獎,只寫這一句話就夠了,何止用他的文章,以後還要向他約稿。”一位文學雜誌主編坦承,不管有意或無意,魯迅文學獎確實在文學界起到了培養中青年作家的重要作用。

  然而,區區一個文學獎如何擔得起人們對整個社會體制沉重的期望和失望?正如魯迅文學獎評委樊星向媒體坦承的那樣,在這個社會大環境下,由於文學獎可以帶來的各種名利效應,要徹底杜絕功利主義對評獎的入侵幾乎不可能,只能盡量完善機制,縮小不公平現象產生的幾率。

  令魏心宏感到樂觀的是,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開始實行“評委實名制”,所有人都可以在中國作家網上看到評委的投票情況;此外,對以往比較隨意的評獎數等內容也做了具體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處於輿論風口浪尖的文學獎也在為恢復自身的名譽而努力。

  誠然,無論茅盾獎還是魯迅獎,和諾貝爾獎相比,都還是很年輕的獎項,離真正邁向成熟的路還很長。或許,相比“取消文學獎”,如何完善社會監督,重樹文學獎的威望,是更值得深思的話題。

  作者:甄靜慧 來源:南風窗(2014-07-06)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