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台灣經濟與大陸脫不了鈎

http://www.CRNTT.com   2021-09-12 00:04:46  


 
  地理距離。產品供應鏈組合的考量之一是運輸成本,數字化技術的進步雖然降低了金流和信息流等非實體生產要素的傳遞成本,但是,人流和物流等實體生產要素的運輸成本仍然是成本效益和競爭優勢上不可忽略的考量因素。台灣的地理位置就在大陸東南一隅,和大陸祗隔著一道海峽,環顧台灣周遭,其他經濟體與台灣的距離都遠大於大陸,所以,和大陸(尤其是沿海地區)進行供應鏈的串聯,是可以節省運輸成本的。同時,近年來大陸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上突飛猛進,所以,不僅是地理距離使得兩岸之間空運和海運的成本相對較低,大陸內陸交通的便捷也降低了兩岸生產要素往來的運輸成本,彰顯出大陸作為投資和貿易對象的競爭力。

  語言文化。產品供應鏈組合的另外一個考量是交易成本,很清楚的事實是,無論是做生意或者人際交往,和語言文化相同的人打交道所耗費的時間、精力乃至於金錢,比起語言不通、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總是要省時、省力、省錢。對於台商尤其是語言能力較弱和可用資源較少的中小企業來說,前進大陸市場的交易成本通常低於其他的市場。對於台商尤其是語文能力較弱和可用資源較少的中小企業來說,同文同種的大陸市場當然是比較容易打交道、交易成本較低的投資環境。

  市場規模。中國大陸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型經濟體,人口數量是台灣的大約60倍,改革開放讓各種生產要素的活力得以釋放,祗要善用大陸的市場規模和豐沛的要素供應,就有機會把生意做大做強。相對來說,台灣是一個規模較小的經濟體,市場縱深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必須開拓海外市場或將產品打進跨境供應鏈中,才能把規模做大。就此而言,市場規模龐大,要素供應豐沛的大陸,自然對於台商對外投資產生巨大的吸引力。

  以上先天條件形成的約束力量基本上已經決定了台灣產業發展和經貿往來最佳的合作夥伴是中國大陸,但是,在改革開放之前,大陸市場與世界市場接軌的程度低,海峽兩岸之間的往來更少,雙方的生產要素無法順暢交換,比較優勢和成本效益法則無從鋪開。改革開放之後,尤其是鄧小平南巡以來,大陸市場與世界市場接軌程度不斷提升,同時,蔣經國開放台灣民眾返鄉探親,讓兩岸生產要素的交換有了突破口,比較優勢和成本效益法則逐漸串聯起兩岸之間的要素交換需求,台商湧進大陸就成了自然的趨勢。此一趨勢不僅受到前述先天條件的導引,更因為後天形勢的推移,如要素互補需求、路徑依賴效應和經濟增長動能而波瀾壯闊。

  要素互補。中國大陸具有市場規模龐大、要素供應豐沛的先天優勢,在此種先天優勢的基盤上,祗要能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循著比較優勢和成本效益的法則發展產業,許多產業就能達到必要的經濟規模,具有市場競爭力,生存發展得紅紅火火。產業蓬勃發展,經濟迅速增長,生活水平提高之餘,大陸不僅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各種生產要素或生產配套條件的質量也不斷提升,為世界各國企業提供了具有高度要素互補性的投資環境,並在許多產品供應鏈的串聯上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如此的投資環境對於一水之隔的台灣來說,當然是極具吸引力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