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美元注水 全球新災難

http://www.CRNTT.com   2009-04-08 08:02:32  


 
  美元生病,中國應對症下藥

  世界主要經濟體只有中國經濟還在增長,因此中國不會發生滯脹。但是,全球性滯脹一定會影響中國,主要表現是:通脹高企,真實經濟增長有所放緩。

  這一判斷的依據是,其一,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必定影響中國的投資熱情;其二,如果上游價格上漲傳導至下游,那消費勢必受到不良影響;第三,本來經濟蕭條就使得中國的主要出口國需求下降,現在價格又上漲了,導致需求進一步減少,從而使中國出口遭遇雪上加霜的痛苦。

  中國怎麼辦?

  重新啟用行政手段應對“輸入型通脹”

  筆者認為,無論是應對當前的金融危機,還是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全球性滯脹,中國都必須充分發揮兩大特有的優勢:其一,中國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其二,中國擁有強有力的行政手段。這兩大優勢是中國有能力安度金融危機的根本保障。

  面對價格的上漲,中國需要重新啟用行政手段“保增長、管物價、補民生、扛通脹”。但無論如何不能採用緊縮的貨幣政策控制通脹,原因如下:

  第一,美元“注水”引發的全球性通脹,與中國內需經濟的冷熱無關。換句話說,通脹是輸入性的,不是中國經濟過熱引發的。所以,如果用人民幣緊縮政策去抑制通脹,那無異於“自殺”。相當於“別人生病,我們吃藥”,不僅治不了別人的病,反而會使我們“藥物中毒”。

  第二,中國如果採用緊縮的貨幣政策應對通脹,不僅沒用,反而會使中國內需經濟變得更加困難。進一步抑制投資、抑制消費、抑制就業,後果不堪設想。

  沒有更好的辦法,中國只有“扛”過去,而“扛”過去需要不小的代價。比如,按照過去的項目安排,4萬億元投資夠用了,但一旦發生原材料價格大漲,那完成同樣的項目就需要多花錢。這一點,我們必須有所準備,錢再多也得花。

  再比如,物價上漲必然導致居民消費下降,這時中央政府恐怕還得花更多的錢,通過補貼促進消費;至於出口,長遠看,需要產品升級;而近期看,政策應當更多地轉向對低端消費品出口的刺激,因為危機之時,國際高端商品市場需求將大幅萎縮,價格再低也無法刺激需求,而只有低端消費品、生活必需品市場需求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而低價政策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在財政補貼、尤其多補貼低端消費品、生活必需品出口同時,讓人民幣適度升值,借以緩解進口商品價格上漲的影響。

  敢於利用“熱錢”

  一旦全球性滯脹發生,人民幣資產將成為全世界最好的避險資產。

  半年以來,美元兌港幣的匯率一直被壓制在1:7.75(港元升限)附近,甚至迫使香港金管局不停地投放港元以避免港幣過分升值;與此同時,國際上各色亞洲基金投資中國的資產規模也在迅速膨脹,這些跡象說明,國際游資,即熱錢在不斷地流入香港(用外幣換取港元)。它們真是因為鐘情香港才來的嗎?顯然,它們的目標是:購買以港元計價的人民幣資產。

  香港如此,中國內地是不是可以避免“熱錢”的衝擊?歷史告訴我們,不可能。國際游資無孔不入的特質,中國早已領教過,所以,靠堵的方式不僅沒用,反而會無限加大中國的監管成本。其實,對於“熱錢”不必心有餘悸,“熱錢”是個中性的東西,用好了有利,用不好才有害。

  從有利的角度說,“熱錢”大規模流入,一來可以很自然地營造人民幣寬鬆的環境;二來可以為中國企業提供一個大規模直接融資(發行股票和債券)的環境,使民間投資更好地跟上政府投資的腳步,迎合積極財政政策。

  從有害的角度看,“熱錢”大量流入勢必再次吹起中國的資產“泡沫”。那該怎麼辦?實際上,“泡沫”也是一柄“雙刃劍”,用好了是好事,用不好是壞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