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臺灣人講述真實的臺灣(上)

http://www.CRNTT.com   2011-04-24 09:29:03  


 
  社區裏的“小革命”

  最近在臺灣出版了一本名爲《我的小革命》的新書,提出在社會的各個不同角落的力量都在推動社會變遷的觀點,這些新運動不只是針對公共政策,還針對日常生活的改造,他們試圖讓各種弱勢的個體獲得平等與尊嚴。

  例如在過去,社區只是黨國體制由下而上控制的一個最爲下層的細胞,而民主社會的社區運動,就是把社區居民的主體性召喚出來,讓他們成爲積極參與公共事務、主動打造社區美好生活的公民。

  在1987年6月,臺灣嘉義縣新港鄉的醫生陳錦煌邀請雲門舞集的林懷民來嘉義公演,幷鼓吹小鎮不要脫衣舞文化,而應尋找失落的文化傳承。當年10月,“新港文教基金會”成立,開始從事地方文史調查、推動社區文化活動、村裏環境美化。這些活動成爲後來社區運動的重要原型。

  另一種社區運動的原型是在抵抗中建立社區意識,比如高雄縣美濃。一群返鄉的知識分子在1990年代初成立“美濃愛鄉協進會”,主要爲了反對政府在美濃興建水庫的計劃,他們組織社區居民,對地方生態環境進行調查,舉辦在地藝術節。從美濃反水庫運動中誕生的民謠樂隊“交工”,更成爲臺灣音樂地圖上最優秀的一支樂隊。

  1980年代以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臺灣的水資源出現嚴重問題,1991年,臺灣國民黨當局决定撥巨資(1100億新臺幣)興建美濃水庫,以攔住隨著湍急的河水直奔大海的雨水,解决吃水和工農業用水的難題。但由于沒有舉行聽證會,幷有專家認爲壩址地質脆弱,不適合建水庫,美濃水庫方案遭到美濃人長達9年時間的强烈抵制,直到2000年陳水扁勝選才宣布停建。這次抗議的成功,被認爲是小鎮居民對抗臺灣政府的成功,成爲社區運動的代表案例。

  社區之“小”,往往能够讓民主的實踐直接觸及每一個公民的利益。1994年,臺灣出現一場大規模的教育改革運動,改革者們接著思考如何把公民教育帶入早已離開學校的一般民衆,如何讓知識與行動進入草根社區。因此他們開始推動“社區大學”運動。1998年,臺灣第一所社區大學在臺北市文山區成立,清晰地提出“打開公共領域,發展民脉,進行社會內在反省,培養批判思考能力”的目標。1999年,由黃武雄教授催生的永和社大成立,至今,他們每學期平均注册學生達兩千多人,每周六都會有公共論壇,任何學員都可以免費參加。時至今日,全臺灣有上百所社區大學,不少社大幹部也是NGO的積極參與者,在基層社區散播公民意識的種子。

  農村運動最受年輕人歡迎

  和社區運動相對應的“農村運動”,看似是一個老舊的議題,事實情况則是剛好相反,這些年來,在臺灣社會吸引年輕人參與最多的,恰恰是農村運動。

  過去幾年,臺灣社會重新反思傳統農村與農業的價值,有人因爲重視“慢活”或是“有機飲食”,有人是思考糧食安全,也有人想要尋找更簡單純樸的生活,有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回鄉去耕耘,他們用全新的包裝和營銷方式(如網絡購買)來推銷農産品。也有另外一批年輕人在臺灣各地成立農業市集,讓生産者直接在城市與中産階層消費者接觸,向他們售賣新鮮的無機蔬菜,打開了一個新的市場。

  2008年底,臺灣“立法院”一讀通過“農村再生條例”,由于欠缺對農業發展的長遠思考,只是讓農村土地更迅速商品化,引發民間强烈反對。2009年,一群社區工作者、農村子弟和學者組成“臺灣農村陣綫”,針對“農村再生條例”,開始進行立法游說與草根組織,希望喚起社會重新思考農村角色與農業發展。

  和以往的NGO不同,“農陣”是一個相對鬆散的組織,他們沒有專屬辦公室,彼此之間主要是透過網絡串連,但是他們却展現出了驚人的能量。從2009年到2010年,臺灣出現了一連串政府爲了建立工業或科技園區而向農村徵地的糾紛,臺灣農村陣綫在這些糾紛中都扮演著抗爭先鋒的角色,引發臺灣社會的關注。“農陣”在過去兩年裏還舉辦“夏耘”學生營隊,讓學生去農村進行田野調查,去年夏天就有一百多名學生參加,成爲一個非常受年輕人歡迎的社會組織。

  臺灣的社會運動、公民運動呈現出了紛繁的景象,不過,這幷不意味著傳統的議題和抗爭劇目就從此消失了,畢竟“立法院”和“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從來沒有停止過人民的喧囂與黃色的布條,文章開頭所說的反對國光石化運動,或者二十多年來始終持續的反核運動在最近日本核灾後風雲再起,也說明了這一點。

  無論如何,唯有公民們以個人或集體的各種“小革命”,持續監督政治權力、追求公民權利,挑戰主流價值,臺灣社會才能不斷往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