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
應對全球經濟減速 | |
http://www.CRNTT.com 2012-12-15 10:08:14 |
■ 中國經濟減速三重根源 與全球經濟類似,近來中國經濟也出現增速持續減緩走勢。受四萬億超常刺激措施作用,中國GDP同比增長率2010年一季度達到11.9%峰值,此後總體上呈現回調趨勢。2010年四季度GDP增速從三季度的9.6%回升到9.8%,此後七個季度持續下降。2012年前三個季度經濟增速持續走低,分別為8.1%,7.6%和7.4%。 外部經濟環境影響無疑是重要原因。主要發達經濟體作為我國主要貿易夥伴,其經濟減速會抑制我國出口需求。雖然我國企業在開拓出口市場多元化方面多方努力並取得成效,外部經濟減速仍會通過外需環節拖累我國經濟增長。不過分析大國經濟表現特點,更應從內在因素方面分析根源。從國內看中國經濟增速減緩至少有三個層面背景根源。 第一是長期原因。中國總人口中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正經歷峰值期並將趨於下降,加上年輕勞動力供給增量趨於減少,對潛在供給增速產生某種抑製作用。另外中國與發達國家可比人均收入差距較快縮小,意味著潛在後發優勢發揮空間逐步收窄並制約潛在供給增速。考慮長期結構因素趨勢性變動對供給面影響,中國經濟潛在增速可能已從早先兩位數高位回落到一位數。雖然對潛在增長率難以精准估計,考察國際比較經驗和學界主流看法,觀察中國近年宏觀經濟表現,有理由推測長期潛在增速應已從早先10%左右下降到目前8%-9%。 第二是周期原因。上一輪開放經濟景氣增長成就巨大,但是周期累積矛盾與失衡因素需逐步調整,要求一段時間經濟增速減緩。例如中國央行總資產從2001年初3.83萬億元增長到2011年初26.9萬億元,總共增長6倍。同期我國廣義貨幣M2從大約14萬億元上升到73.4萬億元,十年共增長4.2倍。然而同期我國實際GDP增長約1.7倍。即便考慮經濟轉型期“貨幣深化”因素,貨幣總量規模仍擴張過快,伴隨經濟增長偏快偏熱、通脹壓力揮之不去、資產價格間歇飈升等失衡現象。另外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幅度大比例超過廣義貨幣,提示我國金融抑制程度可能有增無減。宏觀金融過度擴張的累積矛盾,客觀上需要一段時期經濟適度減速加以調整化解。 第三是短期原因。2008年底一攬子刺激經濟措施,對穩定當時就業形勢與促成經濟增速較快回升發揮了積極成效。然而刺激措施通過透支未來需求發生作用,“功成身退”後會由於透支回補效應派生減速現象。例如刺激措施包括2009年-2010年對汽車業提供降低購置稅和下鄉補貼,刺激汽車產銷量從2008年965萬輛和936萬輛,分別躍升到2009年1420萬輛和1362萬輛以及2010年1875萬輛和1804萬輛,兩年產量累計增長幅度高達94%。但汽車市場增速不可能維持在年均30%-40%超常水平,兩年井噴式增長對汽車未來供需潛能透支需要後續減速回補。結果在刺激措施退出後,2011年產銷量增速雙雙急劇下降為約1.8%,2012年車市仍處於“微增長”狀態。另外刺激政策推動鋼鐵業反彈、地方融資膨脹、房地產擴張,這些領域也都發生後續透支回補效應,構成宏觀經濟增速減緩的行業背景。 ■ 適度減速調整利大於弊 分析國內外經濟減速形勢,需要評估其潛在負面影響。外需不振,稅收下降,企業經營困難,就業壓力加大等方面困難是有關討論擔憂的問題。重視上述潛在不利影響無疑是務實和必要的,不過通過具體分析有關問題能夠看出,宏觀經濟適度減速,上述影響其實具有較大程度可控性。考慮篇幅限制,這裡主要結合我們對廣義奧肯模型、中國奧肯關係以及就業形勢的研究結果,簡略討論宏觀經濟增速減緩給勞動市場與就業形勢帶來壓力問題。 保持經濟就業創造控制較快增長,控制城鎮失業率過高,並為農業勞動力持續轉移提供支持條件,是轉型期中國長期發展和短期宏觀政策的基本目標之一。然而認為減速調整必然會對失業造成難以承受衝擊的觀點依據不足。實際情況是,給定我國人口和勞動力增長軌跡,過去一段時期經濟偏快增長造成整體勞動力市場特別是相對低端農民工市場供不應求壓力,並伴隨此起彼伏的“民工荒”現象。因而適度減速調整有助於改變這一狀態,並有助於把勞動市場壓力轉變為提升經濟和就業結構高度化的動力。 改革開放以來就業轉型實際情況顯示,除大範圍國企改制與知青回城兩次釋放舊體制扭曲壓力帶來嚴重失業衝擊,我國經濟快速增長對保證城鎮勞動力比較充分就業提供了有利條件。從廣義奧肯定律角度看,宏觀周期對勞動市場影響主要體現為農業勞動力轉移相對規模變動,而不是傳統模型重視的失業率變動。中國廣義奧肯關係估計結果顯示,經濟增長相對長期潛在增速降低1個百分點,會導致用農業勞動力轉移量占社會勞動力總量比率衡量的轉移速度回落近0.37%,對城鎮失業率也會帶來上升近0.35個百分點的影響。不過模型顯示,宏觀周期對勞動力轉移影響高度顯著和穩健,對失業率影響不具有統計顯著性。 如果上述經驗估計值具有參考性,假定目前我國潛在增長率為8%-9%,那麼今年略高於7.5%的預測增長率,可能會帶來農民工就業增量回落大約150萬-450萬之數。採用過去十餘年農民工增量年均數為基準,7.5%經濟增長率可能要使農民工增量比宏觀經濟在充分就業狀態時下降16%-48%。萬一實際經濟增長率過度下滑到5%-6%,可能出現農民工增量為零和勞動市場就業壓力較大增加的情況。可見,應對經濟減速調整需關注勞動市場動態和就業形勢變動這個民生重點問題,然而也需客觀認識到,現實環境與上世紀末因為消化舊體制扭曲而面臨嚴重就業壓力形勢已有本質不同。經濟減速到7%上下雖會對勞動市場特別是農民工轉移帶來顯著影響,但是這一影響更可能是增量一定程度下調,而不是農民工增長趨勢性逆轉。 從積極角度看,適度減速的必要性和基本意義在於有助於調整化解早先宏觀累積失衡因素,並為深化改革創造有利的宏觀環境。在外部經濟關係方面,適度減速調整也客觀具有幾點積極功能。一是有助於增加我國獲取外部大宗商品原料和能源供應的寬鬆度。二是有助於抑制貿易條件惡化的不利影響。過去十餘年經驗數據顯示,由於中國作為最重要增量大國體量規模,總需求擴張偏快加劇貿易條件惡化,減速調整可減少價格貿易條件惡化損失。三是有助於保障我國作為巨大外部債權國利益。通貨膨脹對債權方不利而對負債方有利,我國擁有3萬多億美元外匯儲備,龐大債權投資收益對未來預期通脹相當敏感。如果主要經濟體貨幣與經濟過度擴張,會顯著抬高全球通脹水平,使中國作為外部債權國利益受損。適度減速調整有助於中國龐大外部債務資產保值。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