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三大紅利”消散後製造業向何方突破

http://www.CRNTT.com   2016-09-03 07:44:02  


  中評社北京9月3日電/中國經濟重要驅動引擎的製造業陷入了增速乏力的困境。截至7月底,製造業投資累計同比增長3%,為歷史最低水平。從製造業內部結構來看,行業分化態勢在加劇,造紙業、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鐵路航天、機械和設備修理業的增速均“由正轉負”。 

  上海證券報發表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藏波文章表示,其原因可能有三方面:一是去產能、去庫存等結構調整因素導致部分行業萎縮;二是順周期行業在經濟中高速增長期整體經營不佳;三是支撐製造業高增長的紅利正在消散。這包括人口紅利、歷史紅利、投資紅利。顯然,前兩方面因素均是短期的,第三個因素不但是長期的,而且是製造業陷入困境的真正內生化的“原因”。

  人口紅利對製造業的崛起至關重要,但勞動力比較優勢在逐年消散。從勞動力要素的供給端來看,中國的人口城鎮化率由上世紀90年代初期的26.94%,快速增長至2015年的55.88%,年均增幅高達1.18%。城鎮化推進,為製造業帶來了充足的低成本勞動力供給,並優先帶動了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的大發展。從需求端來看,低成本勞動力在促進製造業發展的同時帶來了經濟繁榮,居民收入隨之提升,總需求自然相應增加;需求增加反過來促進製造業利潤率的提升。但2014年7月後製造業利潤率逐漸萎縮,從17.35%下降至2016年6月的8.81%;與此相對應,表征社會整體需求的消費品零售增速隨之趨於下降,且需求波動領先於製造業利潤率波動2個月左右。

  文章稱,漸進式改革中出現的“雙軌制”,促進了計劃體制向市場的紅利輸送,但歷史紅利隨著市場化進程的推進而消散。中國市場經濟改革路徑是漸進式的“摸著石頭過河”,這種模式會使市場和計劃這兩種資源配置組織在一定歷史時點並存,即“雙軌制”。但市場這一組織形式具有天然的信息交換和激勵優勢,因而也就具備了效率比較優勢,一旦某些原有的計劃行業放鬆管制,市場便會滲透其中並完全替代。如最早的機械製造業、家電製造業和食品製造業在“統購統銷”的計劃體制之下不僅供給不足,而且暗生出利用“價格雙軌制”來進行要素倒賣的尋租行為。20世紀90年代,國家首先放鬆了機械、家電和食品製造行業的管制,市場機制便在這些行業迅速發展。但隨著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最早引入市場機制並不斷成熟的部分製造業內部,競爭已逼近充分,進而導致邊際利潤大不如前。最早引入市場機制的食品、飲料、機械設備等製造業的利潤率增速由2005年30%以上下降至2016年上半年的不足10%。

  政府投資往往集中於大型工業和基建項目,這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鋼鐵、水泥、電解鋁和玻璃等製造業的大發展。2012年前,投資增長率逐年上升,這帶動了製造業利潤更大幅度增加;但2012年後,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鋼鐵、水泥等行業庫存量的增加,政府投資對製造業的帶動效應逐漸收縮。投資增速趨於下滑,製造業利潤隨之走低。另外,1998年住房市場改革,再到2003年市場競價機制的成熟,房地產業逐漸成為中國最具有帶動效應的產業之一,引致眾多製造業企業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製造業整體業務帶來的利潤增速在2003年前後就完全超過了主營業務收入增速,且兩者差距不斷擴大,直到2012年才逐步收斂,而非主營業務的主體就是房地產開發。房地產對經濟有較強的正向促進作用不假,但同時形成了製造業資金的“空心化”,且這種趨勢還在延續。

  文章指出,人口紅利、歷史紅利和投資紅利均在早期支撐了製造業的大發展,營造了“中國製造”的美譽,但隨著“三大紅利”的逐步消散,支撐製造業比較優勢進而維持其高利潤的路徑難以維繫,那製造業的突破口在哪?答案是技術和經營模式的“軟硬件”雙重創新。

  “三大紅利”消散直接的表征,是傳統製造業利潤率排名後移,創新性製造業排名前置。在“三大紅利”仍帶動製造業盈利能力高速增長的階段,排前五位的分別是:食品、家具、通用設備、飲料和專用設備製造業。這些行業有兩個顯著的屬性:一是勞動力密集型,而人口紅利帶來的勞動力比較成本優勢正好支撐了該行業的發展;二是技術門檻較低,依托“雙軌制”這一歷史紅利,最先從計劃體制下解放出來的行業,充分利用了供求結構不均衡和激勵機制的起步優勢。這兩方面特質,使得這些行業在初建和發展期充分享受了三大紅利,進而獲得了高額利潤。到了今年上半年,製造業利潤率排名前五的行業則變為:其他製造業(工藝美術品、廢棄資源和材料加工回收等)、化學纖維、家具、醫藥和機械器材製造業。在2005年排名前五的行業則紛紛後移,甚至跌出前十。排名前移的行業同樣具有兩方面特質:一是資本密集型;二是技術進駐門檻較高。這兩方面特質說明這些行業對技術和資本的要求較高,利潤增加更多依賴技術創新和資本的有效利用,並不過多依賴“三大紅利”。所以,即使紅利在消散,這些行業還是獲得了高於製造業平均水平的回報。

  可見,在“三大紅利”消散的背景下,激發企業家的創新熱情,培育行業創新氛圍,以提高邊際利潤的方式來復興中國製造業是必由出路。這裡的創新有兩層含義:一是熊彼特式的技術硬件創新;二是商業模式的軟件創新。硬件創新主要是提高生產環節的效率,獲得高技術陣營產業所具有的高邊際利潤和低邊際成本優勢;軟件創新是增強產品營銷和用戶體驗度環節的組織效率。在第三次技術革命已入末期,但第四次技術革命正方興未艾,商業模式的創新可能比技術創新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