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台灣第三勢力有政治空間嗎?

http://www.CRNTT.com   2009-08-18 00:38:32  


陳茂雄
 
  陳茂雄:小黨只能依德國式國會議員選舉制度生存 第三勢力不可能依循“中間路線”成長

  談到現在的體制,第三勢力要存在很難,原因在於區域“立委”是大黨的天下,政黨的席次又太少。不像北歐是“政黨比例代表制”,大黨小黨都按政黨票得票率分配席次,德國的單一選區兩票制,是從北歐“政黨比例代表制”改良而來的。依德國式的單一選區兩票制訂定“立委”選舉制度,第三勢力才可能有空間。

  大家都在討論修改現行“立委”選舉制度的問題,我個人不但不抱持樂觀的態度,而且從不動這個腦筋。因為這個體制就是國、民兩黨合作“修憲”的產品,他們又訂定極高的“修憲”門檻,現在要“修憲”幾乎不可能。

  站在國民黨立場,他們何必修改現行體制?這個制度對他們有利,他們的席次應該可以永遠超過1/2。民進黨當初願意與國民黨合作,目的就是要消滅親民黨、新黨和台聯等小黨。他們本來是要拿石頭砸小黨,結果是連自己的腳也砸爛了。如今要改變體制,國民黨一定不願意,沒有國、民兩黨支持,沒有機會超過“修憲”門檻。

  除了改變體制,還有沒有其他的路線可走?大家通常都會想到走“中間路線”,事實上在場有好多位先生當初都主張走中間路線,可是即使走中間路線,小黨一樣沒有生存空間。

  例如台聯主張走中間偏左路線,說要照顧弱勢團體,但是國民黨、民進黨都有相同的主張,民眾憑甚麼認定只有台聯有執行能力而國、民兩黨沒有?國、民兩黨有資源而台聯沒有,小黨憑甚麼來照顧弱勢團體?所以,第三勢力要以“中間路線”突圍相當難。小黨沒有政治版圖、缺乏政治勢力,只能用政治主張來爭取選票,然而中性選民之所以成為中性選民,就是不受政治主張或理念吸引,他們沒有既定立場,往往在投票前才決定支持的人選。依這種政治生態,小黨是很難以中間路線來吸收中性選民。

  小黨突圍成功的案例

  小黨過去確實有成功的例子,例如最早的新黨、後來的親民黨與現在的台聯,但是他們都有特殊的背景。嚴格說起來,新黨與親民黨的成長都不是從無到有的政黨,他們是從國民黨分裂出來的,如果小黨是從大黨中分裂,是有存在的空間,但是小黨要從零開始到有,是不太可能的。

  倒是台聯比較特別,它不是分裂出來的,當初台聯能夠成長的理由,是2000年“總統”大選結束後,深藍集中火力圍剿李登輝,造成深綠民眾擁李,李登輝因此成為“台獨”基本教義的精神領袖,也有中性選民因悲情而轉綠。

  最令人覺得好笑的地方是李登輝不只從未主張過“台獨”,還說過好幾次“統一”的言詞,卻成為“台獨”的精神領袖。原因是深藍“反李”造成深綠“擁李”,敵人的敵人就變成朋友。後來台聯走中間偏左的路線,深綠群眾就慢慢流失了。現在台聯又想走回深綠路線,有沒有可能搶回深綠這一塊版圖?我認為機會不大,因為綠營的政治人物走偏鋒的愈來愈多,喊“台獨”的人一大堆,喊一喊就可吸引群眾,那不是連民進黨都被吃掉了?

  我認為是時勢可以造英雄、英雄卻不容易創造時勢。並不是喊一喊“台獨”,深綠民眾就會緊跟著他,沒有那麼簡單。雖然很難由政治主張凝聚勢力,然而現在若是要產生小黨,大概也只有由兩個極端產生,從深藍或深綠的政治版圖產生新勢力,茁壯的機會雖然不大,至少遠比中間路線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