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重啓農村改革 應對全球經濟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09-01-11 17:47:08  


 
  我們應該關注到這樣一個現象:一方面90年代農村創業資金非常緊張,另一方面當時農村的儲蓄率非常高。農村信用社的網點,在1985年的時候是40多萬家,而到了90年代末大概只剩下9萬家,這麼廣大的農村地區只有9萬家網點能够提供貸款,農民的儲蓄大部分是進入郵政儲蓄,而郵政儲蓄只能吸納存款不能貸款。所以,90年代城市向農村的資金流向是負的。同時,農村居民當時還面臨農業稅提高,教育、醫療等費用提高等等。所以,農民在農村除了種地沒有其他創業機會,只有到城市去打工。
             農村創業環境的惡化影響了中國經濟發展 

  我個人認為,農村創業環境的惡化影響了中國經濟發展。第一,打擊了中國的內需。90年代農民淨收入的年增速是80年代的一半左右(2003年以後農民淨收入的增速是80年代的2/3左右)。幾億的農民從消費者變成生產者,怎麼可能不增加對美國經濟的依賴呢? 


  第二,影響了技術進步。勞力密集產品的發展規律應該是最初是在沿海地區生產,然後逐漸地向內陸轉移。那麼,為什麼30年來這些企業沒有向內陸轉移,還停留在廣東、浙江、江蘇這些地區?而廣東的產品結構,80年代生產成衣,90年代生產電子,然後開始生產汽車,成衣卻還在那兒生產,沒有轉移出去,這是非常反常的現象,要解釋這個現象,就要回到關於中國勞動力市場的討論。 

  在任何國家,地理上最能够流動的因素,不是勞動者,而是資金、技術和機器設備。但在中國恰恰相反,中國兩億的流動人口從內陸省份遷徙到廣東、浙江、江蘇。作為廣東的企業,勞動力忽然有很大的增加,肯定就意味著勞動力相對的成本下降,資本相對的成本上升,它們肯定更願意去從事勞動密集型產品。所以,企業沒有任何的積極性去提高技術、資金的使用。這種大規模的勞動力移動,實際上是中國企業經過30年改革還停留在簡單加工制造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還有金融體制對研發的影響,資金成本太高,民營企業很難搞研發。在這種情況下,有理智的企業家,肯定選擇那些技術最簡單的、勞力最密集的產業。 

  有些學者認為外資的技術壟斷或政府對高技術企業的支持不够等原因造成了這種局面,我覺得這都只是很次要的原因,根源還是在農村問題上。這方面也可以講一些我的親身經歷。過去這兩年,我主持了一個叫做“中國實驗室”的項目,就是安排我們麻省理工學院的MBA學生去給中國的民營中小企業做免費咨詢。在這個過程中,我接觸到了一些民營的高科技公司,結果發現這些公司幾乎沒有管理可言,都是創業的老板一個人說了算。有的企業營業額已經有一定規模了,但還是沒有基本的財會和人力資源制度,大部分決定都是老板隨便作出的,而且很多創業者對當今世界幾乎一無所知。剛開始,我對此非常吃驚,覺得這種企業未來在宏觀經濟形勢惡化的時候一定會出大問題,但後來想想也不覺得奇怪,因為在目前的環境下,中國的公司實際上只是“代工廠”,它生產產品時只會考慮如何降低成本。這些人只會跟著過去的既定模式前進,所以對環境變化是缺乏應變能力的。但反過來想想,在過去幾十年的運作中,這些工廠的門口每天都有無數人在排隊找工作,對企業家來說,既然有那麼多廉價的勞動力可以雇用,那為什麼要費力去建立一個複雜的管理體系,或者投資開發新技術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