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 | |
中美建交30年中5位美國國務卿 | |
http://www.CRNTT.com 2009-02-09 06:53:33 |
在兩位教授的調教與扶持之下,基辛格在哈佛大學如魚得水,本科畢業後留在哈佛繼續攻讀研究生。1951年,在伊里亞德幫助下,他擔任了哈佛國際講習班的執行主任,這個講習班旨在將“那些在各自的國家即將登上領導職位的”外國年輕人聚集在一起。在為期6周的時間中,基辛格成為好幾位未來外國政治家的指導老師,與他們建立了寶貴的聯繫。1952 年3月,也是在伊里亞德幫助下,基辛格成為《合流》雜誌的主編。1954年,基辛格獲得了博士學位。哈佛求學的經歷奠定了基辛格一飛沖天的基礎。 1955年,基辛格成為對外關係委員會核武器與對外政策研究項目的主任,1957年基辛格根據這一專案研究成果出版了《核武器與對外政策》一書,基辛格據此獲得戰略家的美名,也因此躋身重要的國際關係學者的行列。同樣重要的是,在完成研究項目期間,基辛格結識了納爾遜•洛克菲勒,雙方建立了非常密切的朋友關係。1956年洛克菲勒邀請基辛格協調一項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的專題研究專案。此後,基辛格擔任洛克菲勒的對外政策顧問,他因此更深層次地進入到美國外交權勢集團的圈子之內。當然,富甲美國的洛克菲勒也成為基辛格的財政資助人。 基辛格得以成功的最後一位關鍵人物就是理查•尼克松。基辛格長期以來一直是尼克松在共和黨內的競爭對手納爾遜•洛克菲勒的幕僚,1968年洛克菲勒與尼克松競爭共和黨總統候選人。但是,在最終贏得大選之後,尼克松決定邀請基辛格擔任他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把基辛格送上了世界外交舞臺。尼克松與基辛格形成了一對奇特的組合,他們在設計和推行新的美國外交方針時的戰略共識與密切合作,他們在追求個人聲望上的緊張對立與衝突,他們對彼此才能與洞察力的惺惺相惜,在許多方面相互契合,許多方面又相互排斥。但是無論如何,是尼克松使基辛格的外交才能有了發揮的可能,基辛格曾說: “我不能確定與另外一個總統能不能做與他(尼克松)所做的那些事情。這樣一種特殊關係,我指的是我和總統之間的關係,總是取決於兩個人的風格……確實,一些事情取決於總統是哪種類型。我所做的一切之所以可以實現是因為他使我有了去做這些事情的機會。” 中美關係的開啟者 “亨利•基辛格最大的成就是打開了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關係之門”——這幾乎成為美國人一致的看法,並且基辛格在其回憶錄及其他著述中也總是將中美關係的改善作為其外交成就中最輝煌的篇章。1971年7月9-11日,作為美國總統尼克松的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基辛格執行了噴氣機時代的一次最具有轟動效應的“秘密外交” ,歐洲出身的猶太裔美國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前往的是20多年中從來沒有出現過美國官方代表的古老、神秘的東亞國家。兩個國家分歧之巨大、對立之持久與交流之坦誠、合作之順利形成巨大反差,雙方戰略家們達成的共識迄今依然成為雙邊關係的準則。基辛格與周恩來總理舉行了馬拉松式的談判,雙方在發展中美之間的合作關係方面達成了戰略共識,並確定了尼克松總統于次年訪華,由此開啟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中美關係由對抗走向和解並形成中美蘇戰略三角關係無疑是戰後國際關係史上最富戲劇性的“外交革命”,同時從全球戰略格局的角度來看,中美接近是戰後兩極格局的重要轉捩點。基辛格這次秘密訪華的代號是“波羅計畫”,他將自己比喻為馬可•波羅,基辛格在與周恩來談判時開場白就是“中國是一個神秘的國度”,足見當時整個美國社會也包括基辛格本人對中國隔膜的地步。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第29頁 第30頁 第3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