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張亞中:德統一經驗反思 一中同表

http://www.CRNTT.com   2010-10-10 00:32:19  


 
  第五、雖然《基礎條約》與德國統一兩者之間不必然有正相關的關係,但是我們必須肯定歷屆西德政府推動與東德交流的用心,特別是“接近促使改變”的作法,為1990年德國能夠快速統一累積了必要的能量。因此,兩岸的交流應該持續,應該擴大。凡走過必定留下痕跡,交流一定會產生功能,但是,我們也不要期望只有經濟交流就可以改變現狀,政治問題還是需要政治解決,德國問題清楚地顯示,經濟、文化最多只是個助力罷了。

  第七、相互平等是《基礎條約》的重要精神。雖然東西德在《基礎條約》中對於“一德”是“各表”,但是對於雙方是平等地位,相互尊重則是“同表”。沒這個“同表”,東德根本不可能簽署。對於兩岸來說,我們可以將“同表”的部分擴大到對“一中”的見解,但是兩岸關係部分,也應是相互平等的“同表”。

  第八、人民的意願很重要。雖然西德人民對於是否能夠再統一的看法愈來愈悲觀,但是對於統一的期望卻沒有多少降低,從1948年到1987年的歷次民意調查顯示,對統一有期望者均佔八成以上。這個比率應該可以歸納為西德政府長期對其人民政治教育社會化的結果,這也是為何西德人可以很快,幾乎以不惜代價方式接受德國統一的原因。我們沒看到東德的民調數字,東德也不會做這種民調,但是從學理上,我們可以推論,如果統一的意願都喪失時,未來要統一自然變得更困難。

  “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吸收了德國問題的經驗,但是提出一套完全不同於德國模式的論述。在未來兩岸和平基礎協定的簽署中,“兩岸同屬整個中國”、“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尊重對方為憲政秩序主體”,都應該屬於“一中同表”的部分,也是兩岸政治定位的核心。至於希望“兩岸在雙方同意的領域成立共同體”,則是為兩岸未來經濟、文化、社會等交流提供一個兩岸均可以參與、有助於累積重疊認同、強化兩岸走向統一意願的架構。這一方面則是從歐洲統合經驗找到借鏡,也是東西德沒有採行的途徑。

  在德國統一20週年的今天,回顧過程的同時,也盼藉他山之石,為兩岸找尋經驗與智慧,“一中三憲、兩岸統合”是德國經驗的修正補充,提供兩岸有識之士參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