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 
中評社台北論壇:客家族群政治板塊變化

http://www.CRNTT.com   2010-12-03 00:17:02  


王保鍵
 
  王保鍵:客家家族群的政治生態

  台灣客家政治生態變化,以苗栗縣為例,從苗栗縣這幾次選舉觀察,大概應該是:第一,客家選民投票行為的包容性比較高;第二,政黨因素影響較大。苗栗縣創縣以來,一直都是客家籍人士當縣長,一直到現任的劉政鴻才是第一位海線非客家籍人士。劉政鴻第一任當上縣長的時候,當然某種程度跟政黨的因素有關,可是也不全然是政黨因素,一部分也與另一個客家籍的候選人──當時有另一位苗栗市長邱炳坤與劉政鴻競選國民黨黨內初選,結果劉政鴻黨內提名初選過了,所以國民黨提劉政鴻,而邱炳坤則帶槍投靠變成民進黨的縣議員。但是從客家人的習性裡面,會覺得有背叛的感覺,所以那次選舉裡面,有一個布條是客家人要有客家人的縣長,可是最後的選舉結果是劉政鴻當選。

  從2009年的縣市長選舉來看,政黨因素是不是那麼重要?我個人覺得當然很重要;但劉政鴻本身也有自己的影響力,因為劉政鴻在第一任的4年裡做了很多事,包括能夠吸引媒體,讓苗栗人感覺到自己素質提高,譬如找了凱瑞拉斯辦演唱會、找韓國團體等,辦了很多大型活動,那種感覺是把過去文化沙漠的苗栗縣素質提高了。

  另外一個競選陣營裡的楊長鎮,在競選過程中基本上還是比較靠民進黨組織的力量和影響。所以從這次選舉觀察,我覺得:第一,政黨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第二,候選人本身的條件也很重要;第三,客家人投票本身的包容性是蠻強的。這樣的例子也可以用在今年2月27日的“立委”輔選。剛剛幾位先進都提過了,這次桃園第三選區的“立委”輔選,其實就是中壢市,吳志揚是縣長,中壢市本身又以客家人居多,但投票結果,陳學聖拿了4萬多票,顯見客家族群的投票行為是比較包容的,依族群去投票傾向,我個人認為是比較弱一點點。

  對於馬政府的客家政策部分,如果把客家基本法當作是馬政府的客家政策的話,我覺得對未來不會有太大影響,因為一般庶民對“中央”政策的感覺或感受比較弱。如果真的會有影響的話,我覺得客家基本法未來的架構制度,包含客家公示語言、或客家特考,對客家自我認同的提高或對整個客家的感受,會覺得政府有在重視客家族群,這樣的政策未來才有影響性。

  客家族群在選舉中的影響力有限

  至於客家族群對五都選舉的影響,剛剛幾位老師也提到客家族群是所謂的隱性族群,因此,都會區的選舉,而客家族群又是隱性的情況下,我認為會以客家族群來投票的傾向會比較弱。從上次(第七屆)“立委”選舉來看,像台北市選出的林郁方委員,他的選舉政見對客家議題的著墨比較少。在此情況下,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是,本身是客家人的候選人,並不是靠客家票當選,選舉過程中並沒有很彰顯他的客家身份或意識形態,他的選區跟客家比較沒有直接關係。其他很多選區也有類似情形。

  所以,我覺得,在五都選舉裡面大概看不到客家的影響力;2012年的選舉,客家族群的影響力可能會有比較多一點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第25頁 第26頁 第27頁 第2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