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 
北京學者:兩岸關係十年決策正確與否?

http://www.CRNTT.com   2013-05-07 00:23:58  


 
  (一)前一階段(2002-2008):堅決封殺陳水扁當局拓展所謂“國際活動空間”

  2002-2008年,陳水扁當局全面推行“台獨”路線,島內分裂活動十分猖獗,在國際上奉行衝撞式的“烽火外交”和“金元外交”。陳水扁當局處心積慮,指示少數國家不斷向聯合國大會提出議案,妄圖“重返”或“加入”聯合國。為此,大陸方面針鋒相對,在“涉台外交”方面重點採取堅決“圍堵”、“遏制”、“封殺”台灣“國際活動空間”的策略,並取得了積極成效。主要表現在:其一,挫敗了陳水扁當局意欲加入惟有主權國家方能加入的國際組織的圖謀。2002-2008年間,台灣當局七次參與聯合國的圖謀,無一例外地由於我們的堅決鬥爭而遭受慘敗。其二,挫敗了陳水扁當局擴大“邦交”的圖謀。陳水扁當局通過金錢收買等各種手段,與一些小國搞所謂的“建交”,以凸顯其在國際社會的“主權國家形象”。對此,大陸方面予以堅決封殺,致使台灣當局的“邦交國”數量由陳水扁上任之初的29個減少到23個。其三,爭取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理解、贊同和支持,最大限度地孤立了“台獨”勢力,在國際社會維持並鞏固了一個中國框架。尤其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期間,陳水扁罔顧全世界160多個國家的反對,執意推行“入聯公投”,不僅惡化了台海氣氛,更是“刷爆了台灣的國際信用”,致使台灣當局在國際社會處於前所未有的孤立和邊緣化困境。

  (二)後一階段(2008—):釋放善意,妥善解決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

  眾所周知,台灣的“國際活動空間”問題一直是兩岸關係中敏感而複雜的一個問題,倘若處理不當,則直接會影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2008年5月,馬英九上台主政以後,改行“活路外交”策略,在兩岸之間實現“外交休兵”,即在國際上不搞對抗,不互挖“牆角”。大陸方面如何因應馬英九當局所謂“外交休兵”,倍受島內同胞和國際社會的關注。針對馬英九當局的“外交休兵”策略,考慮到其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立場,大陸方面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局出發,根據台灣局勢和兩岸關係形勢的新變化,改變了過去一貫對台灣當局拓展所謂“國際活動空間”採取“圍堵”、“遏制”、“封殺”的策略,在國際社會處理涉台事務方面表現出了富有彈性的調整。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重申:“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在胡錦濤總書記的這一部署下,大陸方面堅持在對一個中國框架不構成挑戰的前提下,根據台灣當局所訴求的“國際活動空間”之不同性質,分別給予不同的處理。在實際操作環節中,兩岸相互配合,台灣方面通常就有關訴求跟大陸進行及時溝通,大陸方面也透過適當方式同意或默認讓台灣以適當身份參與一些對台灣利益有重大影響的聯合國專門機構。經過兩岸雙方的多次溝通與協商,最終妥善解決了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和觀察員身份出席世界衛生大會等台灣同胞所密切關注的幾個問題。

  兩岸通過溝通與協商解決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相關問題的實踐,充分體現了大陸方面在台灣同胞關心的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上充分釋放了自己的善意,這不僅維護了一個中國框架,擴大了台灣的國際參與,而且對於保持兩岸關係良好氣氛,也起到了積極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