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博弈正在從短兵相接的象棋衝突轉向體系競爭的圍棋博弈 |
中評社香港8月9日電/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6月號發表專文《科技“溫戰”視角下的中美博弈》,作者認為:近年來,隨著拜登政府啟動“印太經濟框架”企圖構建排除中國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中美“脫鈎”再次成為兩國各界關注的焦點。“脫鈎”抉擇背後,實際上是中美關於更宏大戰略競爭的路徑之分。而目前,中美博弈正在從短兵相接的象棋衝突轉向體系競爭的圍棋博弈。相比起特朗普時期的封禁令和關稅壁壘,中美之間的博弈越來越注重自身實力的塑造,包括產業鏈轉移、創新和芯片研發力度的增加等。長期來看,中美經貿領域的完全“脫鈎”並不符合中美兩國的利益,因此,美國更可能通過部分“脫鈎”來建立一個有利的戰略環境,並試圖塑造中國的行為。與之相反的是部分關鍵領域的競爭則愈發白熱化,在數據領域和尖端技術領域,美國採取“小院高墻”的手段加大“脫鈎”力度,意圖用最小的代價限制中國關鍵能力的發展。未來,中美在整體與特定領域的“脫鈎”方式將會呈現一種分化與“擰巴”的態勢,形成中美“溫戰”的格局。文章內容如下:
4月20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發表了以美中經濟關係為題的講話。她表示,美國尋求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及公平的”經濟關係,重點是捍衛其安全利益,而非遏制中國的現代化。與此前一部分聲音所呼籲和擔憂的完全“中美脫鈎”所不同,耶倫的講話幾乎明確表明了中美間,不管是貿易還是科技,完全脫鈎的可能性極低。
美國國家安全助理沙利文隨後表達了相似觀點,在4月27日的演講中,沙利文引用了歐盟主席馮德萊恩訪華時的觀點,認為美國的重點在於“去風險化和多元化,而不是脫鈎”。可以看出,從特朗普到拜登政府,美國的對華政策發生了不小的改變,而這也真實反映出美國對中國的壓制,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博弈。從整體來看,中美宏觀領域的鬥爭看似已經從你死我活的“象棋模式”轉換為鬥智鬥勇的“圍棋模式”,但這種情況還能維持多久?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從當前整體中美非冷非熱的“溫戰”中唯一的“熱點”——科技領域鬥爭中看見一些端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