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成為美元“洩洪區”的後果與對策

http://www.CRNTT.com   2011-08-16 08:16:36  


 
  貨幣對衝造成貨幣供應結構失衡

  文章稱,在外匯儲備增加導致基礎貨幣的被動投放與央行發行央票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主動緊縮之間,體現著貨幣供應量但僅僅是供應量的對衝機制。這種所謂市場化的貨幣對衝機制可以用於維持貨幣總供給與貨幣總需求之間的數量平衡,但是,在貨幣數量平衡的背後卻是貨幣供應結構的失衡。在當前的經濟現實中表現為:央行的貨幣對衝工具(如提高準備金率和發行央票)僅僅是回籠因外匯儲備增加而超發的貨幣,市場仍然表現出種種流動性過剩的跡象,但是,實體經濟已經開始因“錢荒”而窒息。在此,我們需要認真分析一下貨幣對衝工具以數量平衡的名義製造貨幣供應結構失衡的過程及其後果。

  中國的外匯儲備主要來自於外國直接投資(FDI)、貿易順差和境外熱錢,其中,60%以上的貿易順差是由在華的外商投資企業形成的。因此,可以說,中國外匯儲備主要由海外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帶來的,並最終歸屬於海外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中國外匯儲備和日本外匯儲備在歸屬權構成上存在巨大的差異)。中國因外匯儲備增加而追加發行的人民幣主要流向海外資本的在華企業和機構,但是,央行通過貨幣對衝手段回籠的人民幣資金卻是國內銀行的貸款額度以及這些貸款額度所對應的企業流動資金。

  如果把二者聯繫起來可以發現,為了達到貨幣供應量在數量上平衡的目的,央行實質上把銀行系統用於國內企業流動性貸款的人民幣資金交給了海外資本所有者,結果是進入中國的美元資金越多,國內企業的人民幣資金頭寸就越緊張。面對這一貨幣流向的結構性趨勢,國內效益好的企業往往通過中外合資、出售股權或海外上市等加入美元陣營的買辦方式來規避人民幣貨幣政策的扼殺,而大部分效益一般的勞動密集型實體企業只好等待被逐步扼殺的命運。這是歷次緊縮貨幣政策導致大批民營實體企業非正常死亡的根源。這種鼓勵外資在華攻城略地、同時限制並扼殺本土資本生存的貨幣政策,主宰著當今中國的經濟金融領域。

  海外資本的在華企業和在華機構屬於超越中國貨幣政策調控的“經濟租界”。國內的貨幣緊縮政策不僅無法制約這些在華國際資本的發展,而且因本土企業受到銀行資金的制約而騰挪出市場空間和產業機會,國際資本因此獲得了更好的擴張機遇。

  央行實施的“匯改”政策和貨幣數量對衝工具並非免費。由於美國控制著人民幣的定價權,人民幣自“匯改”以來持續升值,因此,央行買進的美元在持續貶值,賣出的人民幣在持續升值。近年來中國央行一直在從事著這項虧本的貨幣交易。這部分虧損最後是由國內納稅人和儲戶來承擔的。在全球貨幣博弈中,中國央行不斷買入持續貶值的美元、賣出持續升值的人民幣,充當著“中國財富全球輸出”的角色。

  中國緊縮的貨幣政策客觀上配合了美國寬鬆的貨幣政策,使中國成為美元的主要洩洪區。緊張的人民幣供應與寬鬆的美國貨幣供應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貨幣供應落差,這種貨幣供應落差不僅體現於貨幣供應的數量上,而且體現於貨幣供應的價格(即利率)上,30%以上的民間利率和180%的民間過橋資金利率同樣構成吸引熱錢套利的巨大驅動力。隨著國際資本的進一步湧入,中國資本項目的大量順差又成為美國要求中國人民幣升值的借口,人民幣供應緊張和國際資本流入構成人民幣升值的推動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