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君主立憲之殤:梁啟超與他的“自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4-04-27 09:03:23  


 
黃紀蘇:是否革命取決於社會分化程度

  黃紀蘇(劇作家): 我想解璽璋先生之所以寫這部書,是因為近代史是中國當代何去何從最重要的一個參照,我對近代史不但沒有專門的研究,閱讀也非常有限,雖然社科院近代史所就在我家隔壁。

  從上世紀初到1980年代大家也都是談論梁啟超的的思想,但2000年以來社會上對梁啟超似乎還有另外一種談法,那就是談這位近代名人的著名兒媳婦林徽因,談她主持的著名沙龍,談她周圍的著名男人,總之,談的是一種“貴族”人生的樣板。當代中國產生對“貴族”的需求,大概是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的,社會沿著“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路線一路走來,開始了兩極分化。一部分人富起來了,富起來後一方面要上層次,也就是講究,甩掉“大金鎦子”、“農民企業家”之類的粗放形象;另一方面就是希望天長地久、長宜子孫,到手的東西“神聖不可侵犯”。這兩樣東西“貴族”這個詞都準確地包含了。於是《格調》、《上海的風花雪夜》、《上海的金枝玉葉》、《最後的貴族》、《張氏姐妹》、《民國四公子》、《紅色貴族》等書風行一時,快成“貴族”和想成“貴族”的人手一本照著勤學苦練;於是政治保守主義文化保守主義一路走高。梁家兒媳的“貴族”沙龍就是在這種社會大背景下修葺一新、在當代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重新立起來的。

  梁家“貴族”生活的奠基人當然是梁啟超了。梁啟超的上輩可不是什麼“貴族”,1980年代出版毛主席岳父楊昌濟的日記,其中某日就有用梁任公也是農家子弟的例子勉勵“毛生”自強不息的內容。估計梁任公父輩也就是個小地主吧,這個我沒查過,但肯定不是世家。

  去年秋天朋友邀我去天津,說有梁啟超和李叔同的故居,我說咱哪兒不去就去這倆地方吧。梁啟超故居有兩棟西式洋樓,最先只有一棟,是辛亥革命後兩三年蓋的,後來又加蓋了一棟讀書辦公的,即所謂的“飲冰室”。梁啟超不是商人也不是職業政客,我相信他的懷抱志向也盡在蒼生和學問。但這樣的豪宅還是讓我一驚,我想它對於近代思想史以及近代社會史其實都是有價值的:財富向一部分人集中的速度怎麼這麼快呢?

  我們都知道梁啟超是主張改良不要革命的。但社會上包括梁啟超在內的少數人,其財富爆炸式的增長,這可跟磨磨蹭蹭的漸近改良不是一個節奏啊,跟革命倒是一個節奏。

  劇作家 黃紀蘇 我過去看民國老照片,發現老百姓全都黑不溜秋的,名符其實的“黎民”,我原來還以為是照相器材的原因呢,但再一對比同時代的照片上的“民國範兒”如林徽因陸小曼徐志摩,一個個都挺白淨的,看著跟絕大多數中國人分屬兩個不同人種似的。社會兩極化成這樣,革命不就是呼之欲出了麼?

  剛才主持人介紹我是劇作家,“家”談不上,但我的確寫過幾個劇本,其中《切·格瓦拉》最後一句是:“我在想,革命是不朽的。”其實我也經常在想,怎麼才能避免革命。我希望能夠為革命釜底抽薪,而不為革命揚湯止沸。

  解先生這本書講的是辛亥革命之前的那一段,他為中國錯過立憲改良、走向辛亥革命而惋惜。其實,很難說立憲改良沒成功,也很難說辛亥革命就是革命。在我看,辛亥革命就是立憲改良的成功。武昌這邊炮一響,北京那邊袁世凱向孤兒寡母一皺眉頭,不就基本上“和平轉型”了麼?全國沒亂多少天,人也沒死多少個,雖然“虛君共和”沒戲了,但對皇室的優待寫進了約法,民國的閣員時長進宮給遜帝下跪,遺老遺少在上海天津的租界里詩酒風流,日子過得相當不差,這能叫革命麼?應該叫非典型改良吧。

  問題不在於辛亥革命斷送了憲政改良。問題在於憲政改良完成之後又發生了革命——從1927到1949年的大革命。這場革命有很多內外原因,但一個非常重要的內部原因是社會資源的分配太不平均了。記得1980年代翻閱丁文江編撰的《梁任公年譜長編》,1927年南方農民運動轟轟烈烈,梁啟超跟他的孩子通信談到這些,說這是流民(游民)在鬧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