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傅國湧:五四時代是什麼樣的時代

http://www.CRNTT.com   2009-05-04 11:11:14  


 
他們是為“美好的今天”而奮鬥

  歷史留下的遺憾是,五四時代那種多元的思潮並存,人們可以坐下來討論、對話的社會氣氛,在“五卅”之後激蕩的民族浪潮中不可能幸存下來——加上兩大國際背景:一個是紅色思潮崛起,另一個是二戰——比較片面、激烈的思潮逐漸占據上風。對中國來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占據青島起,不用等到“九一八”,在這樣一種民族危機的壓力下,“五四”那種生活方式很難再維持下去了。所以,在“九一八”之前,胡適在學生中的影響要比魯迅大得多,而“九一八”之後,魯迅的受歡迎程度日趨上升。魯迅其實從來沒有抗日言論,沒有寫過什麼抗日文章,他跟日本人關係非常密切,也是留日出身,但是他雜文裡面民粹主義夾雜著一點民族主義的因素,對政府、精英的冷嘲熱諷,加上他出色的文學才華,似乎代底層、邊緣、弱勢群體立言的平民立場,要比代表精英文化的胡適更能吸引中下層的青年學生。慢慢地在民族危亡當中,理性的聲音就失去了主導權。“五四”那種多元的、開放的,試圖通過和平、漸進的方式來推動中國的路徑漸漸處於下風。

  “五四”當時確實有軍閥混戰,有各種不同的力量,但那套憲法、國會、內閣的框架已經搭起來了,也是事實。“五四”雖然有很多不足(任何時代都會有不足),但至少給每個人提供了追求夢想的各種可能性。蔡元培去世後,陳獨秀寫了一篇文章說,“五四”沒有領導人,但在言論上負主要責任的是他和蔡元培、胡適三個人。這三個人基本上代表了三個不同的方向。胡適代表一條漸進的變革之路,蔡元培更大度一些,他是講兼容並包的,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甚至能兼容左右翼。陳獨秀是胡適的另一面,代表了以激進革命來改造社會的道路,當然,他到晚年也反思了,回到了沒有踏上激進之路的前“五四”狀態。中國最後選的是陳獨秀的激進之路,陳獨秀反思了,但別人沿著他的路走下去了。歷史有很多的峰回路轉,有很多的“之”字形,走來走去,這個歷史又走回來了。 

  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理應比五四時代更好——當然,更好的前提是我們願意付出多少努力。這裡,我想借用米奇尼克的兩句話來定位“五四”:其一,“我們不是為美好的明天而奮鬥,而是為美好的今天而奮鬥!”這個說法對今天的國人來說多麼新穎,但是放在 “五四”時代,他們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可以追求的。在90年前,他們“為美好的今天而奮鬥”早就是現實了。其二,“為一個不完美的社會而奮鬥,不是為一個完美的社會而奮鬥!”寧願為一個不完美的社會奮鬥,也要比為一個虛無縹緲的完美的天堂而奮鬥更好。

  地上建不起天堂,我們只能建設人間,生而為人注定只能做人間的平凡事。“五四”那一代人沒有為天堂而奮鬥,他們只是在實踐他們自己的人間。(原載於《同舟共進》第5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