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錢鋼:親歷唐山大地震

http://www.CRNTT.com   2010-09-13 12:07:57  


錢鋼著《唐山大地震》
 
  可以這樣講,我們這代人80年代是有偶像的,我們第一個偶像就是劉賓雁,我們希望劉賓雁那樣的記者和文學家來說真話,來批評這個現實。我用玫瑰色寫這句話:“35個文學的夢”。我前面講,我讀了7年書,還有1年大學呢,我這一年大學就是到了30歲。大學的時候進了解放軍藝術學院去讀大學,我這個班是解放軍的作家班,一共有35個人,裡面有我的同班同學莫言,還有寫電視劇挺出名的女士王海鴒等,都是我那個班的。我那個班幾乎相當於電影學院張藝謀他們那個班,我們叫35個文學的夢。

  到了1984年,我正在讀大學,解放軍文藝社的編輯跟我來商量,那個時候我在軍報小露頭角,我和我的同伴江永紅先生合作的《藍軍司令》和《奔湧的潮頭》先後兩次獲得了全國獎,在1982年和1984年。 

  這個時候解放軍文藝就有一個特別大的創意,他們想給軍隊獲全國獎的人一個特殊的安排,讓他們用整本雜志寫一篇文章。所以他們就跟我商量,能不能一篇文章。當時另一位獲獎者叫李延國,他就寫了《中國農民大趨勢》,洋洋灑灑非常讓我動心。編輯就說,現在是1984年,再過兩年是1986年,唐山地震十周年了,咱們寫一個《一座城市的毀滅和新生》吧。我們的慣性是一個很根深蒂固的東西,已經到了這個年代了,我們的編輯一想啊,我們寫文章總得有一個歌頌的對象吧,我們寫唐山,你的目的是什麼,你的目的還是要歌頌新生,思想是有“解放”基礎的。什麼叫“解放”呢,當時在唐山的重建中間,有一支建築隊來自邯鄲,叫邯鄲第二建築隊,採取了跟國內國有企業不同的管理方法,比如說計件工資、計時工資等等激勵辦法。這個邯鄲第二建築隊的方法被黨的總書記胡耀邦高度肯定了。胡耀邦說,推廣邯鄲的改革經驗。我們編輯就想,寫個報告,應該歌頌邯鄲的改革經驗。所以讓我寫個報告文學,寫唐山的重建過程中邯鄲第二建築公司的改革。這是蠻有趣的。後來我就利用讀書的時間一次一次地回唐山,重新采訪。我想跟大家說,畢竟是已經當了五年記者,專業的新聞訓練受了不少,美國的新聞書也看了不少。當年的印象不足以讓我寫東西,我必須重新地回去進行核實,還要重新采訪,更大規模的采訪開始,一次一次地回到唐山。就很自然地想起一個疑問,為什麼要寫一個城市的毀滅和新生,為什麼不能寫一個城市的毀滅?在我看來好像這是一個不需要討論的問題,當年是一個問題,可是我回來跟編輯一談,編輯跟我一拍即合,完全可以。就寫一個城市的毀滅,當年的思維用唐山紀念碑可以有一個小小的說明。唐山的紀念碑不叫地震紀念碑,叫抗震紀念碑,立足點是“抗”。就像今天我給展示的《蘭州晨報》“舟曲不屈”。只有《南方都市報》說,“人禍不再、天災不再”。

  當時,全國征集唐山地震紀念碑的草圖,我看到入選的頭三名,頭三名裡面有一個讓我非常感興趣,高高的鋼鐵框架,有一些零碎的石板掛在期間,就是被震碎了,非常像日本原子彈爆炸紀念地的圓形的塔,我覺得很好,有災難的含義。但是選中的是這個碑,這個碑是四塊碑石向心地組合在一起,他們說這四塊碑象徵地四面大旗,代表著祖國人民從四面八方來支援唐山。

  我當年去采訪礦工李玉林,後來就在1986年的三月份,《唐山大地震》第一次《解放軍文藝》用一本登了,完全按照我的想法就是以災難為中心,以人為中心,以人的痛苦為中心。這樣寫在當年是新的,很快就引起了當時讀者的注意,引起注意就是因為告別了神話,裡面寫了一些真話。包括當時的讀者都認為這個唐山地震的死亡人數是從我這兒第一次公布出來的,其實新華社在早些年公布過,他們沒有收到。但是這本書的發行量大,都注意到了。這本書賣一塊三毛五,一小小的小書。由這本書可以看出經過五六年新聞教育訓練的記者當時的足跡。

  這個書上有大量關於大地震的證人、證言。比如說這個地震發生在淩晨,和汶川不同,汶川是下午2點28分,很多人在外面看到了,你要講汶川地震怎麼發生,很多人說的很細致。唐山不同,3點52分48秒,什麼人見過唐山地震,這是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我在唐山撒開大網,找這些人不容易。不像今天我們可以互聯網找,當時騎著破自行車找遍唐山,最後找到十多個,留下九個人的證言。最神奇的就是有一對老先生,他們的習慣是每天三點半起來打太極拳,他們剛到公園門口、剛拉開架式地震就來了。可是你聽他的講述就知道,那是別人怎麼也不可能想象的,那個老頭說,地震來的時候,他扭頭一看整個唐山都著火,一片通紅全燒起來了,這不是火,這是一種強烈的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