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辦:中國評論通訊社   
首頁|頭條|焦點|大陸|臺灣|港澳|國際|美國|兩岸|華人|經濟|財經|軍情|社會
人物|文萃|圖片|文化|娛樂|評論|社評|快評|分析|專論|網評|外電|智庫|智囊
專題|專訪|專頁|周邊|東亞|出版|編譯|網書|數據|動態|電訊|名家|記者|簡介
  
設為首頁】【】【中評郵箱

新時代兩岸政治協商:必要性基礎、目標進程和推進對策
  兩岸政治協商是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的重要政策主張,在增強統一動力、厚植統一民意、構建統一話語權、形成統一路徑上發揮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應恪守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和反對“台獨”的前提基礎,遵循以人民為中心、循序漸進、平等協商和合情合理的安排等總體原則。近中期階段,應致力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達成制度性安排;中遠期階段,則以探索并形成“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為主要目標。……
兩岸司法人工智能應用的現實樣態與前景導向
  海峽兩岸均在使用司法人工智能輔助司法活動,既有共性又有分殊。兩相比較,大陸在司法人工智能應用功能覆蓋面上較台灣地區更為廣闊,且功能配置上更加豐富。台灣地區在司法人工智能准入限制上較大陸更加嚴格。總體而言,大陸采取發展優先模式,台灣地區則采取安全優先模式。由於妥善利用司法人工智能可提升司法裁判統一性,增強司法裁判公正性,滿足兩岸民衆對司法活動理解的最大公約數,增強對融合進程的接受性,因此無論是從當下還是長遠來看,司法人工智能都有推動…
推進“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探索的治理原則、經驗與實踐
  將“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置於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視域中進行考察,重點在於確立治理原則、參照治理經驗、探索先行實踐。首先,善治和法治應成為貫穿“兩制”台灣方案制定運行的基礎邏輯與原則,善治是根本宗旨、法治是基本保障。其次,“一國兩制”在港澳兩地的實踐提供了正反兩方面經驗,既要準確把握中央管治權與地方自治權之間的關係,也要注重台灣民衆特別是青少年的國民認同教育問題。……
以對台治權新思維開拓以融促統新路徑
  “台獨”勢力長期把持政權,以“治權”優勢反哺“台獨”。賴清德當局變本加厲升高兩岸對抗,兩岸滑向戰爭的風險急劇升高。由於兩岸“治權”長期并立,一旦政治互信喪失,大陸打擊和遏制“台獨”管轄不足的困境就會日益凸顯。為強化反“獨”促統,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大陸必然要落實和完善對台治理、彰顯對台“治權”。一是要以實力為依托、運用治理思維,在反“台獨”鬥爭中彰顯對台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與國際空間等各層面的“管轄力”,以“治權”行使來彰顯…
“兩族論”探源和兩岸關係中的“國族”議題
  “兩族論”是以民族為名的“兩國論”。東德和朝鮮都提出了本民族版本的“兩族論”,特別是東德在“兩族論”上的理論和實踐,為更加深刻認識“兩族論”的理論本質、論證方法和政治後果提供了參照。兩岸關係中亦存在以“台灣國族認同”為名的“兩族論”,成為“台獨”分裂勢力進行“國家建構”的重要理論方式。“台灣國族認同”不僅在政治上是完全錯誤的,在理論上也是完全站不住腳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概念在應對兩岸關係中“國族”議題具有重大理論價值,應當挖掘…
“兩制”台灣方案視域下兩岸民族認同的家族文化效應
  民族認同是國家認同的重要基石,是文化認同的重要渠道。家族及其衍生的宗族,又是民族共同體的基本單元。家族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相容性和排他性俱在、尙義性和功利性共生等雙重特徵。因此,在“兩制”台灣方案的研制、實施和完善中,以兩岸共同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範對家族文化進行揚棄,即批判性繼承發展,弘揚以認祖歸宗為原動力的家國情懷,推動基於兩岸閩南人精神家園建設的民族認同至關重要。通過觀察台灣霧峰林家家族發展歷程,分析近年來台中…
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框架思路與建議
  推進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應該擴大和深化兩岸產業合作,強化兩岸產業之間的緊密關係并推進兩岸產業體系的結構性對接,包括推動兩岸產業合作方式的轉型升級,提高兩岸產業合作的組織度、完善兩岸產業合作結構、擴大兩岸產業合作接觸面等。為此,可以從推動台資企業轉型升級、深化體制改革、台商投資區轉型和推動兩岸產業融合發展基金設立等方面采取相應的政策措施。……
杜甫詩歌在清代台灣的傳播
  杜甫詩歌在台灣的傳播始於清代大陸宦台文人,至晚清而表現為台灣詩人的主動接受,其標誌即為李逢時的讀杜詩、陳肇興的仿杜、集杜和次杜以及林豪的集杜詩,其中尤以陳肇興的杜詩接受最為突出。陳肇興杜詩接受是清代杜詩學盛行的主要表徵之一,是清代中期以來杜詩接受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納入其杜詩接受史予以考察。……
台灣主流民意發展趨向與兩岸融合路徑選擇
  民意是研究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部分。民進黨上台以來,一直試圖定義台灣的“主流民意”,并通過拋設多元議題混淆民衆對當前形勢發展作出的“意見反映”與總體意識傾向改變的“態度定論”之間的區別認知。在政黨極力塑造主流民意的過程中,混亂的主流民意與單向的個體意識激烈碰撞,青年世代傾向於藉助網絡社區形成主流價值聯合體,“台灣人”成為最安全最保守的身份認同,“選人不選黨”的個體投票心理定式成為主流。針對現階段台灣主流民意的發展特性,在深化兩岸融合…
岸田政府對台政策取向與賴清德當局對日政策分析
  岸田政府自成立以來,通過在國際場合拉攏他國、強化“議會外交”、加強經濟安全合作和渲染“中國威脅”等手段,逐步深化與台灣的關係。在國際事務中,日本不斷提及台灣問題,并嘗試將台海局勢與日本國家安全掛鈎,推動日美聯合“遏華挺台”成為新常態。同時,賴清德當局延續民進黨的親日路綫,積極推動對日“外交”,試圖通過與對日合作獲得更多國際支持。儘管日台關係不斷升溫,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日本國內對“台灣有事”的不同立場、日台缺乏正式外交關係和軍事…
台灣駐外機構與駐台外國機構的功能與影響分析
  在中美戰略博弈加劇、兩岸關係急轉直下的背景下,民進黨當局與美西方國家頻頻通過台駐外機構和駐台外國機構展開“準外交互動”,謀求與美日歐等重點國家和地區發展實質關係。當前,台駐外機構與駐台外國機構已成為推行“隱性台獨”政策、擴展其所謂國際“政治空間”“經濟空間”以及“社會空間”的重要渠道,并繞過一個中國原則,干擾中國大陸正常外交,甚至抹黑中國國際形象,淪為美日等“以台制華”的棋子和工具,須予以高度關注。……
整體性治理觀點下京津冀涉台政策執行效應研究
  本文基於兩岸融合發展的政策邏輯,借鑒整體性治理理論,構建一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採用問卷調查及層次分析法,考察京津冀地區惠及台灣同胞政策措施的執行效應。研究發現,京津冀各自管轄範圍的涉台政策執行良好。然而,整體性不足的問題凸顯,包括台胞對社會保障服務滿意度低、府際關係協同亟待提升、線上辦事服務覆蓋率低、地理範圍資源整合程度不夠。據此建議,京津冀涉台政策及措施的整體性治理,還需著力於推動台胞的公共利益與民生發展,優化創新政府協調與合作…
520後大陸青年對兩岸交流的社會心理調研
  台灣地區領導人賴清德“5·20”就職演講後,兩岸關係處於前所未有的緊張態勢,引起心繫兩岸發展民衆的廣泛關注。采用自編問卷,選取979名大陸青年作為施測對象,調查在新形勢下大陸青年對兩岸關係的感知,以及與台灣同胞接觸交流意願是否會受到影響,深刻瞭解其社會心理現象。結果表明,大陸青年對兩岸走向完全統一充滿信心以及與台胞接觸交流意願很高。與未關注到賴清德就職演講的相比,關注兩岸關係發展的大陸青年的上述表現更為顯著。同時,大陸青年對兩岸關…
重塑台灣青年的兩岸心
  分析“恐中論”產生的原因,“民主化”“去中國化”是“恐中論”的思想因素;“被統”成了誘發台青“恐中”的心理因素;兩岸政經發展明顯失衡是台青“恐中論”的重要島外因素。要做到重塑台青兩岸心,關鍵在於真正瞭解當下島內台青在想些什麼,要做些什麼。唯有如此,才能對症下藥,有的放矢。而要做到“真正瞭解”,依目前兩岸現狀,唯有加強兩岸青年的入腦入心的雙向交流。……
閩台現代農業合作:現實研判與提升路徑
  隨著海峽兩岸融合發展及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與逐步實施,近年來閩台兩地人員往來與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交流合作日益頻繁,現代農業合作正成為擴大和深化閩台交流合作與兩岸鄉村融合發展重要領域。本文首先簡要分析、把握當前閩台現代農業合作的背景意義、取得的進展、潛力及其面臨問題與制約因素,進而研究提出相應提升路徑和配套策略措施,助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及農業強國建設,深化閩台現代農業合作和兩岸鄉村融合發展。……
美台“互疑”:跡象、成因與影響
  隨著廣大台灣同胞日益認清外部勢力和“台獨”分裂勢力對台海和平穩定的破壞,以及美國不斷下降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威望,台灣島內日漸開始懷疑美國對台灣的各類“承諾”,“疑美論”正在島內不斷發展。與此同時,美國國內逐漸產生“疑台”情緒,不僅懷疑賴清德當局是否會繼續“維持現狀”,并懷疑美國是否還要繼續為台灣問題耗費精力和資源。由此,美台之間的“互疑”關係正在逐步顯露。“互疑”關係的顯露雖然不能從根本上讓美國和民進黨當局放棄“以台制華”和“倚美謀…
戰略脫鉤vs戰略耦合:兩岸半導體產業合作前景與挑戰
  半導體產業在東亞的興起是“戰略耦合”理論的產物,但隨著中美全面競爭與博弈的激化,“戰略脫鉤”理論正轉化為美西方具體政策與實踐,並作用於半導體產業。推動兩岸高科技產業合作是深化融合發展、推進國家統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壯大中華民族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更是遏制和糾正美西方及“台獨”分裂勢力謀求兩岸“戰略脫鉤”的關鍵一招,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當前兩岸半導體產業合作仍面臨著內外部諸多挑戰,宏觀層面的地緣政治和經濟脫鉤風險仍…
美國因素與大陸對台政策新思維
  在中美戰略博弈加劇、美國強化“以台制華”的大背景下,美國早已深度介入台灣政治,美台實質關係不斷提升,美國因素對台灣問題的影響日益加深。因此,今後大陸制定對台政策時應該以中美戰略博弈視角下的全球思維和歷史思維看待台灣問題,從而全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與主動權。……
民衆黨在台灣政局中的角色、影響和挑戰
  2024年台灣“二合一”選舉後,台灣民衆黨獲得8個“立法委員”席位,推動“立法院”形成“三黨不過半”的格局,取得較好的選舉成績。民衆黨在中美博弈和島內民衆厭倦藍綠惡鬥的內外背景下崛起,宣稱實行超越藍綠陣營的中間路綫,成為台灣政局中的新興勢力。通過在“立法院”行使立法與監督職能、與藍綠兩黨進行互動以及參加選舉,民衆黨在島內得以發揮重要作用,衝擊兩黨獨大的政黨政治生態,對民進黨當局執政構成有效制衡。然而,民衆黨的發展也面臨兩岸主張模糊…
借鑒香港經驗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教育制度安排
  “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是多領域、多層次的系統性建構,其教育制度安排由宏觀教育世界觀、中觀教育行政制度、微觀教育手段三個層面構成,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國兩制”在香港的成功實踐,為我們探索統一後台灣的教育治理提供了歷史借鑒。因此,“兩制”台灣方案教育制度安排應從台灣現行教育制度中發現問題、從香港教育實踐中總結經驗,從教育世界觀、教育行政制度、教育手段三個層面進行探索,構建統一後台灣教育治理的具體實現形式,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安全,實…
   共1221條﹐第1/62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 跳轉至第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