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中的文教權力芻議
思索文化教育權力安排是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直接關涉到統一後台灣地區是朝著向心政治還是離心政治發展。兩岸統一後,台灣在文教領域的授權安排必須以培育中國國家認同、保護當地多元文化、保障國際文教交流為指向,同時應堅持從文教領域的行政自治漸次過渡到立法自治、把文教領域的共治與文教領域的自治相結合、以及制定相關文教法律防範分離主義的破壞活動等角度來設計,從而掃除“文教台獨”的遺毒,實現政治認同的重塑。……
|
|
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形勢與路徑
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是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重要內容。隨著兩岸關係以及閩台高等教育內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面臨著新的助力和阻力。從構建兩岸教育共同體入手,以閩台各類高校為起點,以完善制度政策、法律法規為重點,最大限度激發閩台高校、師生、團體和個人參與融合發展的動力和活力,漸進式推進閩台高等教育融合發展進程,是實現閩台高等教育互利共贏、築牢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的必由之路。……
|
|
台灣地區數字經濟政策架構及邏輯轉向
近年來,台灣地區數字經濟發展受到國際和島內多種因素影響。近期美國跨國科技公司英偉達總裁黃仁勛訪台并宣稱加強與台灣人工智能產業聯結,助長了民進黨當局在數字經濟政策上“親美脫中”的氣焰。本文在回顧台灣數字經濟發展特徵基礎上,闡釋了台灣地區數字經濟政策框架的四重邏輯;剖析了台灣民進黨當局數字經濟政策的邏輯轉向對島內數字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
|
|
涉台事務中的“參照涉外”慣例研究
涉台事務中的“參照涉外”慣例,在台資待遇方面主要體現為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的明文規定。在台胞待遇方面,雖然較少有明文規定,但在實務操作上確實有意無意地遵循著“參照涉外”的“潛規則”。許多地區、部門和單位在涉台機構的設置上存在與涉外機構合署辦公的現象,這不利於我們對涉台事務與涉外事務的性質區隔,易於造成思維觀念上的錯位。雖然“參照涉外”的慣例和做法在特定歷史時期有助於我們處理在陸台資和台胞的待遇問題,但也產生了一些不利於兩岸融合發…
|
|
戰略脫鉤vs戰略耦合:兩岸半導體產業合作前景與挑戰
半導體產業在東亞的興起是“戰略耦合”理論的產物,但隨著中美全面競爭與博弈的激化,“戰略脫鉤”理論正轉化為美西方具體政策與實踐,並作用於半導體產業。推動兩岸高科技產業合作是深化融合發展、推進國家統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壯大中華民族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內在要求,更是遏制和糾正美西方及“台獨”分裂勢力謀求兩岸“戰略脫鉤”的關鍵一招,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當前兩岸半導體產業合作仍面臨著內外部諸多挑戰,宏觀層面的地緣政治和經濟脫鉤風險仍…
|
|
中華法系視域下兩岸循環經濟法比較研究
全球循環經濟法治演進脈絡中,政府、企業、社會三元共治格局正在形成。中華法系下的循環經濟法強調政府主導與公衆教育,而美歐法系則側重於企業技術創新和行業自治。在大陸、台灣以及日本等儒家文化圈內,儒家文明對循環經濟法影響深遠。兩岸循環經濟法律制度同源異流且均面臨修訂契機,這為循環經濟法的比較研究提供了空間。兩岸可以相互借鑒,特別是大陸可以學習台灣在環境教育方面的先進經驗,而台灣則可以借鑒大陸政府在循環經濟中的積極作為。同時,共同借鑒美歐…
|
|
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政策分析
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應按照“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思路,緊緊圍繞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發展目標,積極探索新路徑,努力打造新模式,建立一整套適應科學發展和體制創新的政策機制,在擴大對台開放上探索新路,深化同等待遇,落實以惠促融;在擴大利用台資上探索新路,深化經貿合作,強化以利促融;在擴大對台交流合作上探索新路,率先應通盡通,突出以通促融;在爭取台灣民心上探索新路,深化交流交往,著力以情促融,全力打造“兩岸共同家…
|
|
金門“閩南文化”立縣的兩岸融合功能分析
1992年11月金門進入地方自治階段,在首任民選縣長陳水在的兩屆任期內,逐漸孕育并形成了以閩南文化為核心的文化立縣施政方略,且為繼任歷屆縣長所傳承發展。把連結兩岸的閩南文化作為立縣主張迥異於台灣本島90年代以來風行的社區化、本土化浪潮,體現了金門獨特的生存策略。身處兩岸對峙前沿半世紀之久的金門選擇閩南文化作為立縣之本,深層次的原因在於閩南文化具有建構連結大陸-金門、海外-金門、台灣本島-金門的黏合功能,是為實現金門擴大生存發展空間…
|
|
賴清德兩岸認知與5·20“台獨”自白
賴清德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號稱“台獨金孫”,具有特殊的“台獨”基因。他的兩岸認知包括“事實台獨”“和平保台”“民主台獨”“親中愛台”及“兄弟之邦”等內涵。但賴清德5·20講話是一篇徹頭徹尾的“台獨”告白,是“兩國論”的變種、“一邊一國論”的翻版。拋售“新兩國論”,宣告兩岸“互不隸屬”。推動“新台獨正名”進程,虛構“新台灣國”“國家”要素,突出所謂“中華民國台灣的未來,由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炮製“民主、和平、繁榮”的“和平…
|
|
《東莞方案》:創新兩岸融合發展實踐的典範
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是維護兩岸和平、促進兩岸共同發展、推進祖國統一與民族復興的有效路徑和必由之路。在當前兩岸關係依舊複雜嚴峻的背景下,《東莞方案》的出台實施,對探索和創新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起到示範和借鑒作用。推動《東莞方案》落實并取得實效,得益於東莞具備促進兩岸創新發展合作的基本條件,也面臨著兩岸關係發展受困、兩岸供應鏈發展受阻、兩岸產業貿易合作受限和台灣企業與民衆利益受損等困難和挑戰。《東莞方案》的出台實施為台胞台企分享更多大陸發展機…
|
|
心理防禦機制視角下部分台灣民衆的“仇中”情緒研究
兩岸交流三十多年至今,仍有部分台灣民衆對祖國大陸持“敵對意識”,把敵視、仇恨中國大陸視為所謂愛台灣、維護台灣尊嚴的理由。換言之,部分台灣民衆試圖以“仇中”作為自我防禦機制把“台灣屬於中國”排除在其意識之外,來壓制、否認或歪曲“中國台灣”的事實。在這種心理防禦機制的作用下,他們主張“台灣必須割斷與中國大陸的任何淵源”、堅持被“國家化”的“台灣認同”及“親美、媚日”。究其原因,部分台灣民衆的“仇中”情緒由三個主要因素使然,即傾“獨”執…
|
|
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涉台貸款詐騙刑事治理
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在對台融資方面先行先試,為台灣同胞提供專屬的信用貸款服務,緩解了台灣同胞在大陸生活生產上的資金難題。但同時,鑒於兩岸司法互助合作有所降溫,有不法分子利用大陸政策的善意,實施貸款詐騙犯罪,危害金融安全,應依法予以打擊。依據《刑法》《刑事訴訟法》等相關規定,大陸司法機關對於包括台灣在內的中國領域涉台貸款詐騙犯罪的處罰依法享有管轄權;對於涉台貸款詐騙犯罪可以依法啓動普通刑事訴訟程序對“人”和“物”作出裁判;對於涉台貸款…
|
|
中華文化是兩岸關係活水動力
金門海域大陸船隻遭台方海巡船碰撞翻覆事件,說明了兩岸亟需建立良性互動渠道。近年來兩岸關係持續惡化,是民進黨當局不斷挑動的結果,卻令台灣百姓受害。民進黨上台後,大搞“去中國化”,以塑造“台灣價值”,但實際上,認同中華文化,才是塑造強大的“台灣價值”的前提,同大陸展開基於中華文化的互動交流,是打破當前兩岸僵局的契機。希望剛上台的賴清德吸取教訓,改弦易轍,認同中華文化,同大陸進行文化交流嘗試,維護兩岸和平。……
|
|
兩岸企業合作發展路徑方式變化與前景
兩岸企業合作發展的路徑選擇因合作企業所掌握的資源不同而有所差異。兩岸企業合作創新是企業合作發展的根本出路,轉型、升級、轉移等方式已成為兩岸企業合作發展的主要選擇。由於兩岸企業合作是企業適應經濟環境發展變化而做出的一種應對措施,基於合作動力機制,兩岸企業采取某種政策措施推進企業合作發展的目標,并產生影響企業發展、產業發展和區域發展的經濟效應。……
|
|
台灣政治板塊“碎片化”及對島內政治生態影響
近年來台灣政黨政治生態呈現政黨支持度游移、傳統政治勢力分化重組、藍綠之外第三勢力崛起的新趨勢,台灣政治板塊中出現了“碎片化”現象。2024年台灣選舉結果顯示,當前台灣社會民意相比以往已出現顯著變化,由此引發台灣政治結構出現重大轉變的跡象,深刻衝擊到傳統藍綠二元政治結構。本文將從政黨主體、政治動員、價值訴求等三個維度剖析台灣政治板塊“碎片化”現象,從而探尋由此引發對台灣政治結構及政黨政治產生的影響,以及未來台灣政治生態發展的趨勢。……
|
|
從2024選舉看台灣世代交替與政治變遷
2024年的台灣選舉反映了民意基礎的世代交替、兩大黨的選舉優勢分層固化以及票倉空間移動三個政治變遷現象。具體而言,世代交替將民主世代推向政治前台,而這將推動台灣政治文化轉變以及政黨體系的局部變化。選舉優勢分層固化促使民進黨“中央化”和國民黨“地方化”,進而導致科層體系内部的縱向對立。票倉空間移動意味着兩大黨的票倉地理分佈,由傳統的“南北”劃分轉變爲“東西”布局。三種政治變遷不僅深刻影響島内政治生態,還會增加未來兩岸關係的不確定性和…
|
|
“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的法理闡釋及其實踐意義
台灣問題的本質是國家統一問題,也是民族復興問題。在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之間建立強關聯并通過主導性的理念建設和制度實踐加以實現,成為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的基本共識。實現兩岸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與責任倫理,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客觀要求和關鍵指標。二次習馬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岸同屬中華民族”論及“五個共同”、“四個堅定”的框架性論述,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兩岸關係領域的明確適用和政策引導,是“一國兩…
|
|
美國“一個中國”政策的演變:歷程、動因與影響
1979年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對華“一個中國”政策隨美國的戰略需要而不斷調整。具體而言,就是通過增加“一個中國”政策的構成要素和調整構成要素的排列順序,逐步將“一個中國”政策“空心化”,為美國插手台灣問題、阻撓中國統一提供“法理支撑”。從美國“一個中國”政策之法理基礎的構成元素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三公報”階段、“三公報一法”階段、“三公報一法六保證”階段和“一法三公報六保證”階段。美國將其“一個中國”政策“空心化”的行為嚴重破…
|
|
中美地緣科技博弈:趨勢、影響與中國應策
中美在數據規則、芯片戰爭和AI治理三個關鍵戰綫上展開的科技戰略博弈愈加白熱化。美國通過投資控制、出口管制、審查機制立法等多重手段,逐漸織就一張制約中國技術進步的網,以維護其國家主權和安全。而中國則通過擴大國內發展努力和游說國際夥伴關係來減輕對西方技術的依賴,并積極應對美國的施壓。雙方對於全球經濟、未來科技發展“領跑權”的爭奪正日益激烈。上述博弈的核心邏輯來自於技術水平對於國家力量的對比具有關鍵性的影響,高技術企業等非國家行為體在大…
|
|
美國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脫中融美”分析
中美經濟競爭新形勢下,鑒於台灣地區半導體產業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特殊地位,美國力圖通過操弄“台灣芯片牌”加強對台灣半導體經濟的影響控制,加速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脫中融美”,以提升對中國大陸的經濟競爭優勢。綜合來看,美國操弄“台灣芯片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迫壓台積電為代表的先進芯片製造產能向美國轉移,增強自身供應鏈韌性與供應鏈安全;其次,以“共享”“合作”為名,將台灣半導體產業納入美國構建的“半導體供應鏈聯盟”,打造美台半導…
|